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漢將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秦漢的將士,除了斬首攻城,還有哪些獲得軍賞的條件?

秦漢大軍恩賜的標準除了有軍功、勞績、因死傷受賞、招募之賞這四大項之外,還有戰爭中救主和“背主”之賞、斬獲敵方首腦肢體之賞、不失期和無所略之賞、因占卜正確而得賞。兩者的差別在於前四大項是獲得秦漢軍賞的常態條件,而本小節所呈現的條件具有偶然性,特例較多。現將具體內容呈現如下。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一、戰爭中救主、背主之賞

1.解困與背叛

秦漢時期經歷兩個大的亂世,即秦末漢初和兩漢之際的社會大動盪。劉邦、項羽、劉秀、公孫述、王郎、劉永等人都是亂世中突出的領導者,在他們身邊聚集着一羣驍勇善戰的“賓客”,這些“賓客”通常稱他們爲主人或主公。不過隨着領導者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建立政權併成爲政權的核心人物。

一旦他們的生命遭到威脅,整個政權有可能就此覆滅。因此,秦漢各個政權特別重視保護這些領袖的安全,體現在大軍中就是在戰爭中的救主之賞。比如漢三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范增力勸項羽急攻劉邦。

情急之下,將軍紀信主動請纓,願意以自己假冒劉邦向項羽投降,從而吸引項羽注意力,助劉邦逃跑,但紀信卻被項羽活活燒死。對於紀信這種以身救主的行爲,雖然漢代史籍中沒有記載劉邦如何對其後代進行恩賜,但後世朝代卻對其尊重有加。

據《魏書·地理志》記載滎陽有紀信冢;《舊唐書本紀》記載:“(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子,次於原武,以少牢祭漢將紀信墓,贈驃騎大將軍”;《宋史》也記載,宋真宗景德四年,“幸西京,經漢將軍紀信冢、司徒魯恭廟,贈信太尉、恭太師”。可見,後代統治者希望樹立像紀信這樣忠君的榜樣,以激勵臣子爲君主獻身。

東漢延平年間,漁陽太守張顯在追擊鮮卑騎兵的過程中,“虜射中(張)顯,主簿衛福、功曹徐鹹遽赴之,(張)顯遂墮馬,(衛)福以身擁蔽,虜並殺之。朝廷愍授等節,詔書褒嘆,厚加恩賜,各除子一人爲郎中”。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第2張

永元二年,平原縣令劉雄在追擊劇賊畢豪時,攻戰不利反被賊人所虜,並用長矛刺殺劉雄,情急之下“小吏所輔前叩頭求哀,願以身代(劉)雄。(畢)豪等縱(劉)雄而刺(所)輔,貫心洞背即死。”後來,“詔書追傷之,賜錢二十萬,除父奉爲郎中”。可見東漢特別鼓勵下屬對上司以身救之。

2.“投誠”的獎勵

除了有救主之賞外,秦漢各個政權對敵方陣營中的“背主”行爲也賦予獎賞。比如西漢,李廣利率兵征伐大宛,在漢軍佔優勢的情況下,大宛貴人謀殺其王毋寡,並承諾賦予漢軍汗血寶馬。

最終“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爲宛王,與盟而罷兵”。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大宛貴人的行爲就是典型的叛主。東漢獎勵敵軍“背主”的事例較多,主要因爲劉秀是經過與多個政權的拼殺才完成一統大業,“對手”較多。

而最能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誅殺其領袖,從而導致其政權崩潰。比如建武三年,由於劉永兵敗逃走,“諸將追急,(劉)永將慶吾斬永首降,封(慶)吾爲列侯”。對於彭寵反叛,劉秀也是照此手段平定。在劉秀初定北方中彭寵不僅以漁陽的精銳騎兵幫助劉秀,還給劉秀送去糧食和軍事人才,比如吳漢、王樑。正因如此,他才“自負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滿,以此懷不平”。而且“及即位,吳漢、王樑,寵之所遣,併爲三公,而寵獨無所加,愈怏怏不得志”。

以前彭寵的屬下都位列三公了,但劉秀對彭寵卻無所表示。再加上朱浮的挑撥,彭寵被逼造反。後來彭寵竟被自己身邊的蒼頭子密等三人設計殺害,而劉秀則封子密爲“不義侯”。

二、斬獲敵方首腦肢體之賞

政治領袖被人肢解屍體的事例不常見,在秦漢四百多年的歷史中也就只有項羽、王莽、董卓三人受過這種遭遇。項羽與王莽、董卓有所不同,他是在與劉邦爭奪天下中失敗而自殺,死的壯烈。而王莽和董卓都是正統王朝的篡權者,不適合正統理念,且爲政暴虐,都是被人殺死且肢解。

王莽被斬首後,“軍人分裂(王)莽身,支節肌骨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傳(王)莽首詣更始,懸宛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董卓死後,“焚灰揚之於路”。可見當時百姓對他們有多麼憤恨。相比之下,因爲劉邦曾購求過項羽首級,“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本來是自殺,並在自殺前說了要把首級送給呂馬童,應該只恩賜呂馬童才適合情理。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第3張

但最後由“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與項羽的承諾相比,劉邦還是以實際取得其首級之人賦予恩賜。況且當時情況已不可控制,士卒爭相奪取項羽肢體,“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很明顯,爲了減少爭功,劉邦也只得“故分其地爲五:封呂馬童爲中水侯,封王翳爲杜衍侯,封楊喜爲赤泉侯,封楊武爲吳防侯,封呂勝爲涅陽侯”。在秦漢諸多軍賞的標準中,因斬獲敵方首腦肢體而受賞的案例只有項羽這一個。

我們可以看做是前文斬首捕虜標準的特殊存在,只不過因爲項羽身份特殊,劉邦對其有所忌憚,且當時戰場上爭奪項羽肢體的行爲有些不可控制,纔出現這一特殊的恩賜標準。

二、不失期和無所略之賞

1.貽誤戰機

所謂不失期之賞,是針對西漢在反擊匈奴戰爭中多位將領都曾因失期獲罪而提出。戰場上時機稍縱即逝,因此定時定點到達各自所在戰場對取得戰爭勝利十分關鍵。比如李廣就是因爲張騫所帶領的部隊未能按時會期,而“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而無軍功,張騫也因失期被貶爲庶人。

史籍中對失期還有比如後期、迷失道等替代詞的記載。比如《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寫道,張騫因“後三歲,爲將軍,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爲庶人”。而在《漢書·張騫李廣利傳》中卻是“而(張)騫後期當斬,贖爲庶人”。

由於西漢經常與匈奴作戰,匈奴又處於西北荒蠻地帶,對其地形不熟悉很容易迷失方向從而失期。比如李廣就是因爲迷失道認爲是天意不讓他建功而悲憤自殺。趙食其也因“從大將軍出定襄,迷失道,當斬,贖爲庶人”。

正是因爲衆多將領都曾因失期獲罪,而且失期確實給大軍帶來損失,於是“不失期”也就成爲獲得軍賞的條件之一。武帝對路博德的恩賜詔書中提到:“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屬票騎將軍,會興城,不失期,從至檮餘山,斬首捕虜二千八百級,封博德爲邳離侯。”無所略之賞是劉秀針對兩漢之際各路大軍多劫掠百姓的事實而提出。

2.劉秀的遠見

劉秀作爲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極力反對劫掠百姓,但他手下的將領卻屢次縱兵掠奪。最熱衷於劫掠的要數吳漢了。鄧奉就因爲吳漢劫掠家鄉父老,怒而反叛劉秀。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第4張

“(建武二年)更始諸將各擁兵據南陽諸城。帝遣吳漢伐之,(吳)漢軍所過多侵暴。時,破虜將軍鄧奉謁歸新野,怒吳漢掠其鄉里,遂反,擊破(吳)漢軍,獲其輜重,屯據淯陽,與諸賊合從”。最後鄧奉被殺而吳漢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但後來,吳漢平定蜀地後,又“放兵大掠,焚述宮室。帝聞之怒,以譴(吳)漢”。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只得對無所略的將領賦予恩賜,以此約束部隊紀律。比如“至苦陘,世祖會諸將,問所得財物,唯(李)忠獨無所掠”,於是劉秀“即以所乘大驪馬及繡被衣物賜之”。

杜詩也曾格殺縱兵擄掠的蕭廣將軍,劉秀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賜以棨戟”。恩賜東西並不貴重,但象徵性意義大於經濟意義。史書中也多以“無所略”作爲評判將領操守的準則。

比如范曄在評價朱祐時說他:“爲人質直,尚儒學。將兵率衆,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爲本,不存首級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軍人樂放縱,多以此怨之”。評價銚期時也說他“重於信義,自爲將,有所降下,未嘗虜掠”。從不失期和無所略之賞中,我們可以看出,獲得秦漢軍賞制度的條件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對於當時軍事活動中出現的不良事件,統治者往往以其對立面作爲恩賜標準,以此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頻率。

四、因卜筮軍事正確得賞

早在商代人們就使用甲骨占卜。郭旭東指出:“當時的軍事禮儀中充滿了崇祖信鬼色彩,占卜貫穿於全程,某些事情如選將等殷人極爲慎重,戰後的殺俘獻祭則嚴重地保留了原始遺風。”這一習俗直到秦漢時期還對軍事有所影響,尤其當統治者沉迷信時,這種影響更加突出。秦漢時期,人們也很重視卜筮。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關於《日書》的記載,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專門的《日者列傳》和《龜策列傳》,范曄的《後漢書》中也有《方術列傳》。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下,軍事或多或少會受到卜筮的影響。

張金光曾指出:“就是國家大軍中,也專門設有‘視日’一職。”漢武帝時就曾有卜者因預測到戰事的變化,提示趨利避害的辦法而受到獎賞:“會上欲擊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預見表象,先圖其利。及猛將推鋒執節,獲勝於彼,而蓍龜時日亦有力於此。上尤加意,恩賜至或數千萬。”但是也有人因盲目迷信卜筮、視日而錯失軍機。

建武元年,更始集團的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共同進攻鄧禹,就在更始諸將佔有軍事優勢的關鍵時刻,王匡等人以“明日癸亥,(王)匡等以六甲窮日不出”爲由,使得鄧禹得到“更理兵勒衆”的喘息機會。隨後鄧禹大破王匡帶領的大軍,王匡等人也被斬首。

但作戰經驗豐富的將軍大多不會因這類事件改變既定的方針。漢宣帝時,由於趙充國在對羌作戰中,遲遲不肯出兵,堅持以招納勸降的溫和方式化解羌亂。宣帝以詔書斥責他不顧士兵生活艱苦,不計國家軍費支出,並告訴他“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者吉,弗敢戰者兇。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復有疑”。

秦朝和漢朝將士除了軍功外 還有哪些軍賞條件 第5張

即要求趙充國順應天道,出兵必勝。但趙充國堅持上書陳情利害,要求等待時機,宣帝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議,在西漢一代比較徹底地解決了西北羌患。卜筮、視日這類事情用科學語言無法解釋。戰爭的勝敗充滿了偶然性和諸多變數,當人們用理性無法解釋時,統治者需要卜筮這類迷信的方法來鼓舞士氣。

但統治者對於因卜筮軍事正確的行爲也賦予恩賜無疑增加了社會對此類迷信行爲的盲從。

結語

總之,獲得秦漢軍賞的條件和依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它所確立的戰時軍功和平時勞績的獲賞條件是適用於所有朝代的。一些細化的標準,諸如斬首、攻城略地、招納勸降等都被後代王朝所繼承。而“不失期”、“無所略”又具有秦漢鮮明的時代特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