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錦繡未央》中鮮卑拓跋氏

有史學家將隋唐兩朝稱爲華夏第二帝國,楊堅建隋,於公元581年跨江滅陳,一統天下,之後被唐朝取代,經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幾代人嘔心瀝血、勵精圖治,最終締造了四夷來朝,八方賓服的煌煌盛唐,但有趣的是,無論是隋朝的一統,還是李唐的盛世都受益於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打下的堅實基礎。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第2張

拓跋珪塑像

這個北方蠻族就是鮮卑拓跋氏,這一民族的起源尚不確定,在魏晉時期逐漸壯大,後幾經動盪,最終由族內傑出領袖拓跋珪逐漸統一北方,並於公元386年建國成功,國號“魏”。歷史上稱爲“北魏”或“拓跋魏”。北魏共有十二帝,連亙一百四十八年,直到公元534分裂爲東西魏爲止。那麼這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爲華夏中世紀的統一奠定下基礎的呢?

這就要從東漢時土地制度說起,東漢的田莊制導致土地兼併的不斷出現,百姓成爲大地主階層的附庸,地主階層乘機崛起,越做越大,使中央缺乏對地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不能有效的集中調動人力物力,以致無論財政稅收和徵兵打仗都舉步維艱,不得不依靠地主階層,最終強者恆強,地主階層投身政治,例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就是其典型案例,最終,地主士人化身軍閥,致使“挾天子以令諸侯”現象的出現。

晉統一天下後,連遭“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統治階層“”,偏安江左,卻又與江南本土士族產生矛盾衝突,東晉皇權要依靠門閥大族的勢力,不得不遷就忍讓,導致出現了孫恩、盧循的暴亂。而門閥大族的勢力足以威脅皇權,地方刺史擁兵自重,東晉的皇帝更是被三天兩頭的趕出京城。究其原因,一來大貴族勢力過大,二來中央缺少對地方的控制。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第3張

《錦繡未央》李未央的歷史原型北魏馮太后

但北方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卻不一樣,從拓跋珪建立北魏開始,便對鮮卑貴族和地方漢族士紳兩邊打壓,而後來的實際掌權者馮太后,更是女中豪傑,堪於武則天比肩的古代女性政治家。她勵精圖治,於公元485年,頒佈均田令,這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爲後世的隋唐所繼承。其政策爲所有土地爲國家所有,個人只有使用權,男丁15歲給44畝,婦女減半。這有點類似於我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之後一年,她有頒佈三長制”即按照漢族的什伍裏甲組織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層機構,規定五家爲一鄰,五鄰爲一里,五里爲一黨,鄰、裏、黨各設一長,合謂三長,由本鄉能辦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負責檢查戶口,催徵賦役,管理生產,維護治安。“均田制”和“三長制”有下列益處:使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爲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徵稅對象,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北魏建立起了較爲完善的地方基層組織,既便利清查蔭附戶口,又確定了課徵賦稅的統一準則,防止那些企圖逃避賦役者再鑽空子,從而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濟實力,增強了國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因爲擁有了對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權,使得國家便於調動用於戰爭的人力和物力。

隋朝統一,李唐盛世都要感謝這個北方蠻族,這個民族到底做了什麼 第4張

元淳實爲拓跋淳

有意思的是,馮太后在太子拓跋宏身上傾注了無限的心血,拓跋宏在公元489年馮太后死後即位,史稱“魏孝文帝”,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還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爲漢姓“元”,自稱元宏,熱播電視劇《楚喬傳》中李沁飾演的公主元淳,本命應叫拓跋淳!雖然後來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一進步演變爲北周和北齊,但北方人口、財富和社會基層的管理制度已經形成,北魏時的實際統治者宇文泰更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設立府兵制,並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樑,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隋唐兩代,也繼承了鮮卑拓跋氏政權設計出了“均田制”和“府兵制”。

所以可以看出,拓跋鮮卑氏在中國中世紀的統一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貢獻。楊堅的“開元之治”和後來的錦繡盛唐都得益於此。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通過這樣一段歷史,可以總結出這樣兩個結論,歡迎大家探討: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組織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乃要在基層建立合理而高效的組織形式,以促進基層人力物力的發展和集中。在完善基層組織後,高層切記防止中層鑽空子,架空高層,一定要設立一種高效的垂直管理機制由高層直接管理基層,這樣就方便了高層對組織內人力物力的有效調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