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爲什麼?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爲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佔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如果侷限於此,那麼劉備和諸葛亮復興漢室的計劃是無法實施的——只有防禦的戰略怎麼進取天下呢? 因此,諸葛亮對於進取天下的佈置是這樣的:“,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爲什麼?

網絡配圖

在這個部署裏,劉備率軍從漢中進取關中,關羽領兵從荊州突入中原,兩路並進合擊以圖霸業。而現實裏,無論是諸葛亮多次北伐,還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中原,都表明了這一計劃是具有可行性的。

但是,這一計劃有一個大前提——天下有變。也就是說,只有在曹魏自身遭遇變故之時,這一計劃才具有可行性。如果雙方相持,以曹魏天下十佔七分的實力,蜀漢是很難有機會的——關羽威震中原的事實也表明,只有當曹操率領主力與劉備在漢中相持,其他地區防禦相對空虛時,才能取得威震中原、逼的曹操考慮遷都的戰果。

那麼,在關羽失荊州,劉備病逝,諸葛亮獨攬大權之時,蜀漢的外部環境已經不能和建安二十四年相比了。在這時,積極北伐變成了一種主動追求、製造“天下有變”的手段:通過多次北伐,保持對曹魏關中地區的壓力,伺機取得戰果(典型如襲取隴右,擊殺王雙張郃),期冀在外部壓力下曹魏內部發生問題,進而達到“天下有變”的目的。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爲什麼?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我看來,這一戰略顯然是有效的——在多次北伐中,諸葛亮既鍛鍊了軍隊,又取得了戰果,還給予了曹魏足夠的戰略壓力(諸葛亮一死曹睿就一改明君氣象開始大興土木)。至於最終沒能北伐成功,只能說人事已盡,天命難成。但從另一個角度說,諸葛亮後幾次北伐的對手——司馬懿,得益於在關中地區的長期運作,積累了足夠的實力與地位,而最終也正是司馬氏代魏,也算是一種歷史的幽默吧。

再看內部,北伐是團結蜀漢各派勢力、維持政局穩定的重要手段。

三國時期蜀漢地區本地勢力與外來政權的衝突一直存在,劉焉就多次誅殺益州豪強(王鹹、李權等),而益州豪強也在劉備兵臨成都城下時背叛了劉璋,說服其獻城出降(諷刺的是,同樣的一幕也出現在了鄧艾兵臨成都之時)。當劉備自荊州入川,奪得益州之後,就一直面臨着荊州士人、益州土人、劉備的嫡系實力等多種派系之間的鬥爭。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爲什麼?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劉備去世後,爲了繼續維持蜀漢穩定,諸葛亮只有用北伐的方法,將內部的張力向外釋放,在北伐的政治正確下各派系勢力間的相互鬥爭相對淡化,加之以諸葛亮法治嚴明,算是維持住了蜀漢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也正因如此,當諸葛亮去世,失去了控制的各派系間迅速發生了相互鬥爭,費禕被刺,姜維、諸葛瞻、黃皓間的矛盾,放棄抵抗的本土派系,這一系列問題都開始萌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