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中方反攻計劃成爲泡影,日軍迅速佔領保定,最後爲何撤退?

中方反攻計劃成爲泡影,日軍迅速佔領保定,最後爲何撤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平津作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多集中於保定,平漢線及保定的戰略地位更顯突出,成爲中日雙方必爭之地。對中方來說,擁有保定,進可以收復平津,退可以沿路拒敵,粉碎其“速戰速決”戰略。爲防敵人南侵,拱衛保定,中方在平漢線保定以北地段上設置了三道防線,其配置如下:孫連仲第1軍團(第26路軍)及檀自新騎兵第10師在房山、琉璃河、固安一線佈防;曾萬鍾第3軍在易縣、淶水、高碑店一線構築陣地;關麟徵第52軍在滿城、保定及新安一線設防。

此外,又以裴昌會第47師集結在第一與第二道防線之間的涿縣,作爲機動。蔣介石一再催促有關將領加速修築禦敵工事,他在給石家莊行營主任徐永昌等的電報中稱:“構築據點、趕修城防,與構築陣線同樣重要;而據點尤宜固守也。此時應嚴令各縣長趕修城防,速爲固守之備。遵辦如期完成者,加賞晉級;否則嚴懲勿貸,並作爲有意放棄城垣,不盡職守,以漢奸罪論也。此事比任何防務爲急要,務希派員督促,並籌劃守城之準備爲要。”(《蔣介石致徐永昌劉峙電》(1937年8月10日),載《作戰經過(二)》,第116頁。)

中方反攻計劃成爲泡影,日軍迅速佔領保定,最後爲何撤退?

平綏線作戰先期發動後,蔣介石曾有利用平漢線支援平綏線,甚至兩線合擊反攻平津的設想。他先命令衛立煌率第14集團軍北上增援南口,後又批准第2集團軍反攻北平的計劃,該計劃稱第2集團軍“應以一部在固安附近牽制當面之敵,另一部沿平漢線前進。主力由房山縣西北山地向北平進出,協同南口友軍會攻北平”。(《劉峙致蔣介石電》(1937年8月18日),載《作戰經過(二)》,第124頁。)8月19日,蔣電令徐永昌、劉峙,“各路各派有力之一部,向平漢路攻擊前進,使敵軍首尾不能相應,以達成衛(立煌)軍之任務。如津浦路不及出動,則平漢路亦應單獨前進”。(《蔣介石致徐永昌劉峙電》(1937年8月19日),載《作戰經過(二)》,第126頁。)然而,隨着日軍大舉增兵華北,中方反攻計劃成爲泡影。

爲掩護第14集團軍的北上行動,孫連仲率第1軍團向良鄉、坨里作局部進攻,牽制日軍。8月21日,該部與日軍第20師團接觸戰鬥,南口失守,第1軍團即後退設防。

中方反攻計劃成爲泡影,日軍迅速佔領保定,最後爲何撤退? 第2張

9月4日,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下達作戰命令,要求第1軍“消滅面前敵之先遣兵團……準備攻擊保定附近之敵”。(《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第356頁。)10天后,第1軍對平漢線發起總攻擊,分三路南下:第20師團沿鐵路線向房山、琉璃河正面攻擊;第6師團、第14師團則在平漢線東側分別渡過永定河,攻固安和永清,對保定以北的涿縣成合擊之勢。中國守軍均在正面憑藉所築工事抗擊來犯之敵,戰況甚烈,至18日,日軍首先從右路突破防線,中國部隊紛紛後撤,放棄涿縣。其中第3軍退向保定,萬福麟第53軍移至任丘,其餘各軍則撤到石家莊一帶重新佈防。這樣,中方設置的第一道防線被敵突破。第二道防線則是不戰而潰。

日軍決心全力攻擊平漢線,迅速佔領保定。第1軍沿鐵路兩側急速南下,21日已經到達保定以北,在鐵路西側,第20師團一部與中國關麟徵第52軍在滿城發生戰鬥,擊穿守軍陣地,並挺進方順橋,抄保定守軍的後路。一部直攻曹河,從正面壓迫保定。同時,華北方面軍命令在津浦線作戰的第2軍以一個師團朝正定突擊,切斷平漢線中國軍隊的退路,命令第5師團派主力配合第1軍攻保定。平漢線上的態勢不利於保定城的防守,中國軍隊“本擬於保定附近與敵決戰,然僅有關麟徵三個師,不願將其消耗於河北”,(《白崇禧回憶錄》,第157頁。)遂決定退出保定。9月24日,日軍佔領平漢線上戰略要地保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