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當中 古人爲何對商人態度都不友好

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當中 古人爲何對商人態度都不友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什麼重農抑商成了古代華夏社會的傳統?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我國古代,有所謂“士農工商”的說法,而商人的地位處於四民最後,也就是地位最低的狀態。而且,幾乎所有古代華夏王朝,都對商人的態度不友好。那麼,爲什麼古代王朝對商人如此態度?

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當中 古人爲何對商人態度都不友好

個人認爲,這個問題與其說是一個歷史問題,不如認爲是一個管理學的問題。

商人的隱患

從人類學、社會學角度來說,原始的商業,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畢竟,以物易物,才產生了貨幣。在先秦時代,華夏曆史上的商人活動還算活躍,甚至還涌現了呂不韋這樣能把擁立國王當成生意做的大商人。不過,對於商人這個羣體,很多學派卻不看好。

比如儒家和法家雖然互相敵視,但對商人的態度都不友善。儒家講道德,認爲商人是道德不好的羣體;而法家講管理,認爲商人這種羣體對於法家的理想社會來說,基本上是個禍害。不過,春秋戰國是大爭之世,因此,不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再怎麼鄙視商人,也沒有打壓商人羣體的實力。

而隨着中國進入秦漢時期,商人的災難終於來了。

秦朝的崛起是基於法家。所以,按照秦國的視角來看,商人都是一羣不從事生產且奸詐狡猾不利於管理的人。因此秦對商人打壓較爲嚴重。

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當中 古人爲何對商人態度都不友好 第2張

西漢開國初期,漢高帝劉邦認爲:天下經過秦朝末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需要恢復。而社會生產恢復過程中,最需要的莫過於勞動力。而經商獲利要比種地容易。所以,漢高帝出於社會生產考慮,宣佈繼續打壓商人。

商人的能量

雖然按照西漢的政策,商人的地位該受到打壓。但是,商人的優勢在於善於搞到資本,而後運作資本。因此,到了漢文帝時代的時候,西漢商人在民間的能量,就已經很大了。以至於當時有西漢大臣認爲,這種局面是不利於西漢朝廷的統治的。而從西漢的高壓政策下,商人還能獲取資本甚至形成氣候來看,商人的能量確實不可小視:畢竟,西漢朝廷的政策落實到基層,基層的官吏如何執行,往往要看商人能帶來的好處。

在漢武帝在外期間,商人、遊俠、豪強,已經很大程度掌握了西漢基層的話語權。這讓漢武帝怒不可遏,同時,漢武帝也意識到:如果繼續放任商人發展,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漢武帝推行了更加嚴厲的政策:強徵商人的子弟當兵,同時,尋找各種理由沒收商人的家產,讓商人家庭幾代人的努力,一夜間歸零。在漢武帝的打壓下,西漢的豪強、遊俠、商人的勢力,都遭到了消滅。

農耕帝國的選擇

從管理學角度來說,古代華夏帝國奉行農業爲立國根本,同時,基於農業模式,推行編戶齊民的管理模式、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而商人的存在,往往會對這些模式產生破壞作用,從根本上來說,對農耕帝國的穩定統治,產生不利影響。

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當中 古人爲何對商人態度都不友好 第3張

所以,對於商人的管控,關乎到農耕王朝的統治根本。爲此,歷代的華夏古代王朝,都儘量打壓商人的地位,保證其勢力不會做大。

當然,事實上,農耕帝國也知道商業的效益。因此,有時候,皇帝也獨攬了做生意的權力。即:皇帝是最大的商人,但是卻禁止別人發展商業。比如: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宣佈鹽鐵專賣。即鹽和鐵的生意,只能朝廷來做。到了明清時期,還出現了皇商模式。尤其是清朝。在清朝,進出口的生意,只能由皇家來做,而民間則限制參與。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