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午時三刻是幾點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經常看歷史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午時三刻”這個詞非常熟悉,經常會有類似這樣的橋段:時間已經到午時三刻,犯人馬上就要被處斬,此時往往會有人大喊:“刀下留人”,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這個犯人就被救下來了。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指的是哪個時間點,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要了解這兩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計時方式。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1、我國古代計時方法簡介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計時方法的描述,如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提到他的生辰:“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在當時不難理解,但是對於現在的我們如果不瞭解的話根本就不知道這句話說的是什麼。對於年月日古人也早有定義,古人把晝夜交替的週期定爲一“日”;把月相變化的週期定爲一“月”,即朔望月;年的定義大概是由莊稼成熟的物候形成的,《說文》中記載:“年,谷熟也”。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漸漸地形成了“歷”和“曆法”。《堯典》是我國古代一部記載曆法及其計算方式的一本書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這本書。

確定了年月日等計時單位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便使用天干地支和十二時辰的方式來計算時間,有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和紀時法。

紀年法,我們常常看到的或瞭解到的如貞觀元年、康熙二十年、乾隆三十六年等是根據皇帝的年號來計算年的。而每一年都有它自己對應的干支年,如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爲丁亥年,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爲壬申年。

紀月法,古人紀月通常以虛數爲紀,如一月二月三月,作爲歲首的一月又叫正月,跟我們現在月份的計數方式基本一樣。先秦時代,每個月還有特定的名稱。《爾雅》說:“正月爲陬,二月爲如,三月爲寎,四月爲餘,五月爲皋,六月爲且,七月爲相,八月爲壯,九月爲玄,十月爲陽,十一月爲辜,十二月爲塗。”

紀日法,古人以干支來計日,干支即所謂的天干和地支,天干有十,分別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分別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組合成60個單位,以甲子開始,以癸亥終。

紀時法,我國古代把一天劃分爲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子時,一至三點爲丑時,三至五點爲寅時,依次遞推。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第2張

言歸正傳,現在說說午時三刻。

自唐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分爲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這種午正三刻並非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最接近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是午初三刻,即現在的十一時四十五分。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爲1日96刻),《說文》:“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時三刻約當日11點45分。

那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砍頭呢?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正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國古代很多人民比較迷信,他們認爲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爲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個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爲什麼要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 第3張

我想,在古代選擇午時三刻來殺人,無非也就是這兩種說法,而且很有可能,第一種說法佔很大的比例。

在觀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我們還會聽到一種說法,叫“秋後問斬”。古人認爲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秋後問斬的意思最早來源於《禮記·月令》,書中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西漢大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他認爲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古代低下的生產力,人們不能夠很好的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因此他們往往會把這種情況歸結於某種力量,認爲在人類和自然界之外還存在着其他的力量,如我國古代的人們則相信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自然災害、瘟疫、豐年等等都是上天賜予的,人類的一切所作所爲必須符合天意,也正是如此,我們在觀看古裝歷史劇或看古代的一些典籍時也就不難理解古人的某些行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