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公元 485年,在南齊統治下的今天的浙江地區,爆發過一場以富人爲主體的農民起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事情。

富人唐寓之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反檢籍,用今天的相應說法就是反對清查戶口。那麼,爲什麼要清查戶口,這些人又爲何反對清查戶口呢?

我國曆史上從東漢開始,地主階級內部出現了“一分爲二”的局面:一部分由世代做官而形成的世家大族,叫作“士族”,相當於今天的高幹家庭和高幹家族;另一部分不屬於士族的地主叫做庶族,相當於今天那小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有錢沒權在官僚階層沒地位。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從魏晉到南北朝,門閥制度和等級觀念尤其嚴重。法令明文規定,士族地主不負擔政府的賦稅和徭役,而庶族地主則享受不到這個特權。庶族地主爲了省幾個錢,就拼命往士族地主階層裏鑽,而鑽營的主要辦法,就是修改黃籍,也就是今天的戶口簿。

當時的戶口簿用黃紙書寫,所以稱黃籍,像每戶家裏有多少人,祖上做過幾品官,擔任過什麼職務,有過什麼軍功,跟哪些人家結過親,是和尚還是道士,黃籍上都記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說,誰家是士族誰家是庶族,一查黃籍就立馬知道了,因此像收賦稅和派徭役等不少官差,也都以黃籍爲準。

補充說明一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不少皇帝對佛教和道教特別着迷,對佛寺道觀及和尚道士恩寵有加,賜給的錢財和社會地位都相當了得(有“寺院地主”特權階層)。有詩云“南朝四百/十寺”,其實真實數目更大,據說僅首都建康(今之“南京”)一地,就有七百多座佛寺、十多萬和尚尼姑。梁武帝蕭汛就多次自己真的離開皇宮住到佛寺裏,說是要出家當和尚(術語叫“捨身”侍佛),皇后和大臣們怎麼勸說也不回來,非要朝廷出錢把他“贖”回去不可。一干人馬當然忙不迭地送金銀財寶給和尚道士,以圖蕭衍能儘快回到皇宮繼續做大家的皇帝。當然,皇帝輪流坐,各有各的嗜好,有迷佛迷道的,也有與佛教或道教不共戴天而滅佛滅道的。這方面的血腥味道咱這裏就不多散佈了。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第2張

回過頭來接着說這黃籍的事兒。俗話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既然有空子可鑽,誰還會當那冤大頭二百五?因此,庶族地主挖空心思,千方百計逃避賦稅徭役。至於方法五花八門,諸如冒充士族、假報祖上有過什麼軍功、假冒和尚道士、增丁加口的時候不報戶口、人還活着就在黃籍上註銷了戶口……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必須買通管理黃籍的官吏,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戶籍警官。

有錢能使鬼推磨,古往今來全一樣。據說當時只要花一萬錢賄賂管理黃籍的官吏,就能把庶族改成士族。

隨着庶族地主假冒士族地主日益增多,納賦稅和服徭役的人也就越來越少,朝廷的收入自然不斷減少。皇帝當然要着急了。

南齊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本屬逼宮篡權者流),就跟大臣商量對策,說要“檢籍”,也就是清查戶口。不過呢,檢籍剛開始,他就病死了。繼位的齊武帝,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設立了檢籍官,專門負責清查戶口。看來是朝廷收的錢不夠用了,節流不成,就急着開源呢。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第3張

這樣一來麻煩就大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法治傳統,有一條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叫“法不責衆。”可如今皇帝較真起來,要動真格兒了,規定:凡是清查出來的冒牌士族、假和尚、假道士,就罰他們到邊遠地方充軍。這可不是空口白牙說說玩』蹴算啦,真正雷厲風行就這麼幹了。因此,檢籍即清查戶口,使得庶族地主跟朝廷的矛盾、庶族地主跟士族地主的矛盾、普通老百姓跟統治者的矛盾,一下子急劇尖銳起來了。

那些庶族地主,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生活,讓他們遠離家鄉,到窮鄉僻壤天寒地凍的地方去充軍,不會允許帶着僕人丫環幾房夫人姨太太,這樣做豈不要了他們的性命?事實上也等於要他們的命,因爲充軍就免不了打仗,打仗就會有犧牲。當時南北對立,戰事頻繁,人家敵人並不知道對手是南朝地主,家裏有錢,況且即便知道了也不會刀下留情,饒他性命。

於是,檢籍帶來的不滿,能量積聚到了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浙江就爆發了唐寓之起義。

史載,唐寓之是浙江富陽人,其祖父和父親都是風水先生。

浙江富人多,因而唐寓之的祖父和父親通過看風水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生活也相當富裕。可檢籍官想以權謀私,藉機敲詐勒索,在清查戶口的時候,硬說他家的戶籍有問題,要把唐寓之捉走充軍。

想必唐寓之肯定是個血陛男兒,對檢籍官的誣陷氣憤至極。他也頗有政治頭腦,耳聞目睹各地反對檢籍的人越來越多,到處都有老百姓與檢籍官發生衝突的事件,於是決定因勢利導,登高一呼,嘯集大衆,發動一場反檢籍的羣衆起義。

歷史上少有浙江富人起義,唐寓之爲什麼起義? 第4張

歷代農民起義都有拿迷信和宗教說事兒的傳統,這也難怪,因爲農民羣衆都好這個,要想把他們聚攏到一起,當然得投其所好了。唐寓之明白這一點,正好發揮其家傳風水特長,到處宣揚自己家的祖墳風水好,有帝王之氣,子孫稱王道帝不在話下。他還使出當年陳勝吳廣鬧革命的絕招兒,所不同的是陳吳是在魚肚子裏藏綢子,加上鬼火狐狸叫,而唐寓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偷偷讓人鑄了一顆金印,說是在山上撿到的,證明他能做王。

這些宣傳“造勢”工作很有成效,一下子就聚集了四百多人,在新城(今之浙江新登縣東)舉旗起義。還有三萬多因戶籍問題被罰充軍正戀戀不捨老婆孩子尚未踏上不歸路的人們,也聞風前來投奔。從起義隊伍的成分來看,既有地主,又有農民,但主要是那些假冒士族、和尚道士的庶族地主,因此稱其爲“富人起義”倒也恰如其分。

還需要補充一句:唐寓之起義,選擇的日竹几也挺好,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朝拜皇帝、不在任上的空檔兒。

起義軍先攻下富陽城,第二年春天破襲桐廬(今浙江桐廬縣西),相繼佔領錢塘(今浙江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縣西南)、諸暨、餘杭。還分兵進擊,一支部隊攻襲了東陽郡(今浙江金華),殺了齊武帝的族叔東陽太守蕭崇之;另一支部隊攻取山陰,勢如破竹,直打到曹娥江。可惜的是,唐寓之“小富即安”思想太嚴重,過早滿足於已有的勝利,自以爲大事已成,便匆忙在錢塘稱帝,設置文武百官,建立了吳政權。那廂齊武帝眼見地方軍隊節節敗退,不得已派出數幹禁衛軍上陣。經過激烈戰鬥,唐寓之被俘犧牲,起義歸於失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