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唐史小故事楊炎實施兩稅法,兩稅法是什麼?

唐史小故事楊炎實施兩稅法,兩稅法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宗做了十多年皇帝,雖然也用過像郭子儀、李泌等一些正直的大臣,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朝的國力大不如前了,國家越來越衰弱。他死後由長子李適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唐德宗。

唐德宗即位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是個比較有作爲的青年。他看到國家的不景氣情況,決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前朝的老臣。德宗想,要改革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有一次,德宗和大臣們商議選拔宰相。有位叫崔祐甫的大臣向德宗推薦說,楊炎是個有才幹的人。德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也曾聽說過楊炎的名聲,對楊炎已經有了一個好印象。現在正好有人推薦他,就下了一道詔書,拜他爲宰相。楊炎上任不久,就在經濟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

楊炎是唐朝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他年輕的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在汧州、隴州一帶很有名氣。剛入仕途,就被任命爲河西節度掌書記。後來,又被提拔爲禮部郎中、中書舍人。專門負責爲皇帝起草詔書。當時,另一位中書舍人常袞擅長起草授官詔令,而楊炎善於起草恩詔。由於他們兩人起草的詔書文字優美,被許多讀書人合稱爲“常楊”。

楊炎一到上任,唐德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德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着手?”楊炎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制度,建立新制度開始。”

原來在安史之亂以前,地方上進貢的稅賦都儲存在“左藏”(國庫之一),由官員每季度彙報一次收支情況,再由比部(掌核簿籍)官員定期進行覈實。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爲了彌補國庫空虛,就派第五琦出任度支使、鹽鐵使。當時,京城裏居住的大官很多,他們經常以各種藉口到國庫來索要錢財,第五琦怕得罪他們不敢拒絕,可又擔心國庫被掏空了。於是,他就上奏朝廷,請求朝廷將左藏儲存的錢財全部搬到皇宮內的倉庫,由太監來掌管。

唐史小故事楊炎實施兩稅法,兩稅法是什麼?

唐肅宗也覺得把庫房擱在自己身邊兒,用起來挺方便,便同意了。從此以後,朝廷的國庫就成了皇帝的私庫,被太監們牢牢把持着。戶部的官員也不知道到底用了多少?還剩多少?這種情況到楊炎當宰相時已經沿續二十多年了。

楊炎任宰相後,決心革除積弊,就向德宗彙報說:“財稅是國家的根本,好比是人的咽喉,非常重要。以前的辦法是由太監管理倉庫,國庫裏到底有多少錢,連宰相都不清楚,這怎麼能夠管好國家呢?懇請陛下恢復以前的制度,還是由左藏來管理。”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下詔同意了。楊炎的這項建議革除了唐朝的一個大弊政,天下的老百姓都很稱讚他。

楊炎的改革初戰告捷,唐德宗很高興。這時,楊炎又經過唐德宗批准,趁熱打鐵,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把改革的大權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開始改革朝廷的稅收制度了。

唐朝初年,國家收稅仍然實行的是南北朝時期制定的租庸調製度,國家給每個成年的老百姓頒發土地,老百姓則每年給國家交一定數量的稅負。

可安史之亂後,全國大亂,許多農民都在戰爭中死去了。國家對戶口削減、土地買賣和財產變化的情況,已經很久沒有調查,也未重新登記造冊。但徵稅時,官府也不管實際情況,只憑原有的戶籍賬冊向老百姓收稅。而且官吏在收稅的時候,也沒有固定的標準,隨意巧立名目增加賦稅,藉機對百姓進行侵奪,害得百姓幾乎每個月都要納稅。許多百姓因不堪忍受便逃離了家鄉,躲到外地去了,能留在家鄉種地的人少得可憐。

爲了革除稅收的弊病,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並解決軍餉的開支,公元780年,楊炎向唐德宗建議實行“兩稅法”。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

1.廢除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

2.不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作當地人。一律登記在冊要繳稅。

3.不再按人口多少徵稅,改爲按家產和土地多少徵稅,有錢人和大地主多交一些,窮人則少交一些。

4.每年只在夏秋兩季收稅,夏稅不得超過六月,秋稅不得超過十一月。其他時間,不得隨意收稅。

5.沒有固定住處的商人,由經商所在地的州縣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徵稅。

德宗採納了楊炎的建議,可是掌管賦稅的官吏反對推行。他們認爲租庸調製實行了四百餘年,舊制不可輕改。德宗堅定不移,這才使兩稅法得到了有效地貫徹實施。

兩稅法把過去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爲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除此之外的收稅,都是非法的。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農民的負擔相對穩定,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還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亂攤派、亂加稅的可能,讓老百姓的負擔有所減輕。而且,兩稅法還規定了貴族、官員、僧人、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讓老百姓鬆了一口氣。

楊炎大膽實施的兩稅法對鞏固唐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可是,也觸犯了許多太監、地主、貴族和僧人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這些人便常常在唐德宗面前說楊炎的壞話,時間一長,唐德宗漸漸地也對楊炎失去了信任。不久,就罷免了楊炎宰相的職務,給了他一個左僕射的閒職。

有一次,楊炎爲修建家廟,錢不夠用,就委託一位老部下幫他在洛陽的舊房子給賣掉。這位老部下圖省事兒,就直接讓公家出錢買過來作官署用。這樣一來,就有人誣告楊炎佔了公家的便宜。

當時的宰相盧杞本就是楊炎的死對頭,於是,他就讓大理寺的官員田晉負責審理。田晉心裏也知道楊炎挺冤枉,但又不敢得罪盧杞,便判決爲:“多付的錢,按照索賄論罪,應該免去他的官職。”

盧杞對田晉的判決很不滿,便將田晉直接貶爲衡州(今湖南衡陽)司馬(低級武官),讓其他官吏重新改判爲絞刑。唐德宗想到楊炎對國家還是有功勞的,沒有殺他。

這時,又有許多達官貴人趁機造謠說:楊炎在曲江南邊修建的家廟有“王氣”,楊炎這樣做是存心想造反篡位。

德宗聽到後很生氣,很快就下詔把楊炎貶到崖州(今海南省東北部)去當司馬。詔書下達後,楊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在途經鬼門關(今廣西玉林天門關),他似乎已預感到前景不妙,寫詩感嘆到:“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崖州何處是,生度鬼門關。”

當楊炎就快要趕到崖州的時候,朝廷又下詔將他賜死,年僅五十五歲。

楊炎雖然遇害了,可他推行的兩稅法卻對國家的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直到明清時期制定的“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法”都還從“兩稅法”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