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上蔡書院和宋朝謝良佐有什麼關係?

上蔡書院和宋朝謝良佐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書院——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組織形式,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唐中葉到清末,歷代名賢傑士以書院爲橋樑,傳道濟世、兼容幷蓄、傳播思想、自由講學,經歷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於成熟和完善。1901年清政府下詔“變法”實行“新政”之後,書院或改制成學堂、或被廢止。這個曾代表着中國古代教育輝煌與驕傲的名字逐漸淹沒於歷史塵埃之中。但是,書院歷經千年而蘊積的教育、思想光環並沒有隨之終結而影響至今。上蔡書院雖非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但在中國古代教育史,特別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上蔡書院發展歷史

相傳,人類始祖伏羲畫卦於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爲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叔度於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國。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齊魯文化、秦文化的交匯、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聖賢名流、英雄豪傑。孔門七十二賢,蔡佔其六。程門四子,蔡有一士。被後世尊爲“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爲統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貢獻。號稱“通明相”的西漢丞相、高陵侯翟方進,南宋宰相朱勝非,西漢著名文士桓寬,明代廉吏李遜學、劉光國,清代循吏張沐,書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上蔡書院和宋朝謝良佐有什麼關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蔡書院,正是位於這方文化厚土。據《上蔡縣誌》記載,上蔡書院原爲謝良佐讀書處。南宋建爲謝顯道祠。宋、元即其地建書院。後毀於兵。明正統五年(1440)知縣賀威重建爲祠。明成化十年(1476)提學僉事吳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錢鋮置田30畝以供祀事。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張子麟增建講堂書屋,延師授徒,名顯道書院。呂柟撰有《上蔡謝顯道書院記》。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縣紀經綸增建書舍,額曰“景哲”,聚士讀書。萬曆四十五年(1617)知縣郎兆玉修祠,於堂西隅隙地創建精舍10楹,復元代書院舊制,集徒授業。明末毀。清順治十年(1653)知縣趙昌期重建祠堂三間。康熙五年(1666)知縣周源修二門三間。十年學憲莊朝生捐銀十兩,刻石記於祠。二十七年知縣楊庭望改建於西門內路北,二十八年落成。建有講堂、教養堂、敬業堂、書屋、齋舍、射圃、庖廚倉庫,共63間,大門之上高書“上蔡書院”,爲河南巡撫閆興邦親筆所題。延貢生舒逢吉爲經師,又捐置學田以供廩餼。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爲縣立師範傳習所。

據說,上蔡書院建成之後,引起了當朝皇帝康熙的聖顧,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撫閆興邦的陪同下,來到上蔡書院。經過對上蔡書院的觀覽和聆聽,對上蔡書院的建築、設計、講經效果都大爲讚賞。爲表彰上蔡書院對於傳承理學、培養人才的貢獻,康熙帝遂提筆御書“學達性天”四字,製成匾額懸掛於上蔡書院講堂之上。特別是清初著名理學家、方誌學家,世稱“上蔡夫子”張沐主講上蔡書院之後,他理學高深、講貫經籍、治學嚴謹、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書院一時傳揚中州,弟子甚衆。據《上蔡縣誌》記載,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書院建成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上蔡書院培養諸生數千人,先後考中進士7人,文舉34人,武舉22人,貢生300多名。其中不乏程元章、楊正修、楊植等人出仕,被國家重用。

謝良佐與上蔡書院

提到上蔡書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學家,上蔡學派創始人,後人稱其爲謝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謝良佐。謝良佐(1050~1103),字顯道,理學大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及第,曾任河南澠池、湖北應城知縣。師從程顥、程頤,與遊酢、楊時、呂大林同爲“程門四子”,被推爲“洛學之魁”,是理學向南方傳播的主要人物。著有《論語說》、《謝上蔡語錄》,開“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國古代理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朱熹爲其門人,在謝良佐學說基礎上另創“漢上學派”,對後世影響很大。

謝良佐於公元1078年拜程顥爲師。當時,29歲的謝良佐已經很有名氣了。他爲了在學問上取得一番成就,專程到河南扶溝向時任扶溝知縣的程顥求教學問。他初見程顥,程顥待以客人之禮,但謝良佐卻說:“我是來拜師問學的,願做先生的弟子。”程顥就把他安排到一個小屋居住。那間屋子非常簡陋,房頂漏雨,四壁透風。時值寒冬臘月,北風怒吼,大雪紛飛,謝良佐晚上沒有蠟燭照明,白天沒有炭火取暖,飯也吃不飽,但他對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艱苦環境中,他苦思勤學一個多月,大有收穫。他這段尊師重教的故事被後人傳爲佳話,凝結爲成語“程門度雪”。謝良佐嚴於律己,修身甚謹。他每天寫日記,對所做之事經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禮儀約束,如有違背就自己懲罰自己。他說:“要剋制自己,必須從本性最難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認爲修身的最大障礙在於“矜”,剛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態,驕傲自大的氣勢,皆是由“矜”引起的。他與程頤分別一年後相見,程頤問他:“一年來有何進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頤高興地說:“這足以證明你的用功,你已經學會獨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爲千古佳話,被收入《中華典故》。他的許多修身名言被後人奉爲“座右銘”,如“人須先立志,立志則有根本”,“莫爲英雄之態,而有大人之器;莫爲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爲終身之計,而有後世之慮”等。

謝良佐良好的天賦,苦心孤詣的探索,加上名師指導,使他成爲富有創造性、注重實踐、具有大家風範的哲學家。他探索“二程”學說之真諦,多有發明;收徒講學,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學派,從而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橋樑作用,其引禪入儒學風對當時和後世頗有影響。

謝良佐一生做過河南澠池、湖北應城知縣。他“化民以德,期於無訟”,“始建學廟,講肄儒術”,愛民如子,口碑載道。由於謝良佐及其傳人苦心孤詣的經營,應城竟成爲襄郢地區“首善之地”。其逝世後,諡號“文肅”,清道光以“宋儒謝良佐,學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門領袖、後學津樑”、“學冠同列、繼往開來、厥公尤偉”而從祀孔廟。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謝良佐遭黨禁未解而卒,請祀良佐於州學,興辦學校,擇諭以教,使幼有所學。景定三年(1262)於臨海東湖建上蔡書院,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辦書院。自宋朝以來,歷代應城縣令或爲謝良佐立嗣,名曰“謝公祠”,或以謝良佐的名義修書院,名曰“上蔡書院”。據《續文獻通》考,元代全國有著名書院41所,上蔡書院是其中之一。後明清重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書院爲學堂,實施“新教育”,書院遂廢。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賢書聲”即與上蔡書院相關。古蔡城南門曰“景賢門”。其外爲景賢關,關內有謝良佐祠,宋元時期爲上蔡書院。其祠坐北朝南,亭臺樓閣,松柏掩映,佔地20多畝。傳說上蔡知縣郎兆玉,一日夜聞書聲,信步循聲至謝夫子祠,但見夫子塑像,書聲頓息,復出,書聲又起。郎兆玉甚爲驚奇,遂籌資將夫子祠重修一新。其祠後來成爲河南“崇陽”、“洛陽”、“衛輝”、“上蔡”四大書院之一。也正如宋朝詩人金履祥有詩所云:

生平杖履未東湖,喜自師門見畫圖。

堤貫橫橋分半水,規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遺緒,弦誦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開道脈,尚遲從往我非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