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當年科舉考上第一名的狀元,當官10年後發展怎麼樣?

當年科舉考上第一名的狀元,當官10年後發展怎麼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年科舉考上第一名的狀元,當官10年後發展怎麼樣?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自從隋唐時期創立科舉,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熟之後,狀元的含金量便開始不斷的上升。就從考試的難易度來說,要想得到狀元,必須要經過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這一步步的關卡,最後才能得到第一名的位置。

當年科舉考上第一名的狀元,當官10年後發展怎麼樣?

三年一次的會試,需要跟全國學子比拼。種種難度,一般人都熬不過來。而且,科舉越往後面發展,就越注重考試過程是否公平。說到底,朝廷也希望招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如果靠作弊,憑關係上位,再有難度的考試,也不過是擺設。

所以,到後來對防止考場作弊,做得非常嚴格,規矩也很多。考生之間,不允許私相授受,並且得互相監督。同考場學子如果發現作弊不舉報,也會受到連帶懲罰。招選考官時,除了身份、官職歐要求,對品行更有考驗。而且,懲罰措施極爲嚴格。

不僅是簡單的罷官貶職,更有可能是殺頭的死刑,甚至會株連親友。順治十四年,皇帝經監察官員給事中任克溥舉報,發現順天府鄉試中,有嚴重的作弊情況。爲了以儆效尤,朝廷直接殺了七名考官,並懲罰考官親屬,流放一百多人。史稱“丁酉科場案”。科舉難度的提高,防止作弊手段的同時進行,更能進一步提高狀元的含金量。

而且,狀元的數量,在整個官場比例是非常低的。以清朝爲例,從順治三年到光緒三十年,朝廷舉行過112次科舉。因爲順治九年跟順治十二年時特例,同時招了滿、漢兩名狀元。所以,這段時間內,清朝總共只有114名狀元。

因爲狀元的含金量高,人數又較爲稀少,朝廷便可以在每個狀元上,傾盡更多的資源栽培。作爲一甲頭列,狀元在殿試結束後,可以不同參加之後的朝試選拔,直接能入翰林院。

翰林院是過去培養宰輔人才的地方。入了翰林院,就等於將來擁有封建入閣的一半門票。狀元入了翰林院後,就是六品官階。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如果是舉人當官,一般只能是七品知縣。而且,一輩子也很難繼續熬上去。

可是狀元不同,朝廷是把他們往高級官員的方向培養的,將來要擔當擔任。以清朝史料統計,當時114名狀元中,有14人升任內閣大學士,9人擔任軍機大臣,19人擔任總督、巡撫一級的封疆大吏。其餘人,也基本都是四品以上官階。

這個級別,屬於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密摺的中高級官員的行列。而且,許多人考中狀元時,歲數並不大。以清朝現有資料統計,歲數最大的在59歲,最小的在24歲。這個年齡區間,對於一個官員來說,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起點高,精力足,狀元一般都能得到很快的升遷速度。10年功夫,就可能升任高位。

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狀元,雖然不能保證個個人才,但其中確實有不少厲害的人物,且在歷史上,得以留下名聲的人。如嘉慶二十二年的狀元吳其濬。這個人不僅從政經歷豐富。在福建、江西、陝西、湖廣、雲貴等地,都擔任過巡撫、總督一級的地方官,在中央上,擔任過太子洗馬、兵部右侍郎、內閣大學士等職位。而且,還是個有名的科學家。

吳其濬閱歷廣泛,他在公務外,又寫了很多書。這些書不是程朱理學,也不是道德文章、爲官心得之類的內容,而是講如何治水、對植物、礦物的記載描述。如《治淮上游論》,就是講怎麼治理洪災頻發的淮河。《滇南礦廠圖略》,講的是雲貴地區的礦物。《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植物名實圖圖考》則是專門對植物的記載。在植物記載上,吳其濬不僅很詳細的留下文字,還專門去採集標本,製成圖片。這是很見功底的。

當然,沒考上狀元的,也不一定就沒有出路。如雍正年間的李衛,就是靠捐官獲得官職,最後成爲封疆大吏。光緒年間的左宗棠,舉人出身,最後收復新疆,同樣完成一番偉業。只是說狀元在科舉考試的選拔彙總,含金量更高一些,成材率也不低。

狀元們如果可以成爲高級官員,退休後,只要沒有被朝廷懲罰過,就可以享受到不錯的退休待遇,能領到在任時的全部俸祿。級別越高,退休後可以得到的待遇就越豐厚。這種豐厚,不僅是簡單的退休高低問題。而是可以終身保障,甚至可以把這種待遇留給子孫。

如清朝時,朝廷會允許高級官員蔭封子孫,給後輩留下通往仕途的捷徑。對於古代很多人來說,這等於有一份可以傳承子孫的鐵飯碗。很多人都爲此感到知足,並在爭奪官職的路途上,越走越遠。

還有一些官員,可能會一直擔任官職,被朝廷強行留下,不讓退休。如咸豐九年考中狀元的孫家鼐。他在光緒二十四年的時候,已經以告病爲理由,請求退休。但是,慈禧後來重新招孫家鼐擔任禮部尚書,又升任大學士職位,無法退休。直到宣統元年,朝廷才勉強同意83歲的孫家鼐退休。而在退休不久後,孫家鼐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