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上班族每天按部就班的做着本職工作,公司也有着一套專門的制度和體系。

那麼在古代,每個朝代是怎麼實行管理的呢?這些體系又是如何發展的?

奴隸制國家官僚體系的發展:夏商周

“六卿”始建於夏朝,是和國君親近的官員,也被稱作“六吏”。

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建立,自此以後就有了一套官僚體系的產生。

《夏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擁有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冊封地位較高的官員爲“六卿”,又名“六世之人”,負責民事、軍隊等事務,在六卿自己下,還有相應的僚屬和下級官吏,分管職責所在的部門。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商朝時期,經過一定的發展和完善,出現了更爲具體的一面:

百官之首稱爲“尹”。尹是治理的意思,在王左右,輔佐王治理國家。

商朝的官僚體系大致可以分爲所謂的內廷官殷正百辟和外廷官殷邊侯甸,這些官員都是中央官員。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諸侯統治,諸侯內部的官吏設置等(目前發現的甲骨文中還沒有這方面的記錄。)

與後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會的一些特點,女性也可以被封爲諸侯並統帥軍隊。比如前面我們寫過的婦好。

甲骨文記錄:“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2張

商朝官僚制度示意圖

到了周朝時期,官僚體系達到了奴隸制的巔峯,在沿襲商朝的基礎上更加貼合本國國情,並有了較大的發展。

其實周朝與商朝的中央官制大同小異,只在名稱上有些許變動。

最大的區別是,周朝初期,爲鞏固政權,武王和成王都陸續分封諸國,而分封國也有定期朝貢、出兵援助等固定義務。

由此可見周朝初期是建立中央官制與地方政權緊密結合的體系,這樣的好處在於不僅加強並鞏固了自身統治,還能緩解中央與地方存在的矛盾,極大促進了兩方的發展。

《周禮》執政大官分爲六官,亦稱“六卿”。後世往往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爲六卿。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3張

《周禮》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爲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春秋末,宋國亦設六卿之官,其官名與周稍異。

這一套基本的中央官僚體系也是我們現在官僚體系雛形。

封建制國家官僚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秦國的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爲秦朝。

其中的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秦朝官僚制度特徵:最高權力者爲皇帝,皇帝下設三個最高官職,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強大的君權以及對舊公族的特權的不斷削弱,也是秦國最後取代在文化上優越的其他各國而統一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4張

後來的漢朝官制也延續了這一特點。可惜的是,到了西漢中期形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從而引發了戰爭。

到東漢時中央削減了“三公”的權力,讓尚書檯成爲了真正的決策機構,對文武百官實行了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此時的三公九卿已經被架空成“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尚書總序》:“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爲僕射,四人分爲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

隋朝:官僚體系的重大改革,三省六部制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5張

隋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爲二十四司。

隋朝初期便廢除了北周官制,設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祕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如此一來相權被一分爲三,保證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同時又極大避免了篡位的機率。

隋煬帝時,改州爲郡,節省了朝廷的開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皇權。(郡的官品低於州)

唐朝:加強了監察機構——“御史臺”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同時,加強了各個行政區域的檢查力度,根據全國地形劃分成10道,經常派官員去各地檢查和監督。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6張

宋朝時期:削弱相權並制約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

宋朝爲避免五代十國割據地方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設“參知政事”作爲副相限制宰相行政權,設置樞密使限制宰相軍權、設置三司使分割宰相財證權;在地方上,比如刺史下面設置通判相互制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

《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明清時代:官僚化

在這裏得先提一下元朝,都知道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統一國家,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元朝最終選擇了仿照前朝漢法。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7張

元朝

區別在於:首創“宣政院”管理地區行政和軍隊;四個相互獨立互不統屬的機構建立,用“行中書省”管理地方政務,在此之下還劃分了路、府、州、4級。

行省制度的確立對後世地方行政劃分具有重要意義:明初,因中書省權力過大而被廢除,相權直接分給六部,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秦朝沿襲至此的丞相制度瓦解。

而後仿照是宋朝設立了殿閣大學士,也就是輔佐皇帝批閱奏章的顧問,後來內閣大學士和個別尚書還有“票擬權”,到明英宗登基後,內閣的票擬成爲一種制度。

《明史·鄭以偉傳》:“文章奧博,而票擬非其所長。”

到了清初,沿襲明朝的體系,內閣成爲清朝最高的行政機構。又因民族特性和國情需要,內閣權力先後被南書房和軍機處分割,同時滿清特設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爲了真正的權力機構(後來被軍機處取代)。

軍機處起初是爲了應對西北軍務設置的奉旨辦事機構,它權力發展也標誌着君主專制的加強。

古代的官僚體系是如何發展的?不同朝代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第8張

清朝官員

總結

縱觀歷史上官僚體系的發展,導致官僚制度改變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對皇權至高無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緩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

歷朝歷代的改革本質上是將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的權力分散開來,爲的就是削弱能與皇權對抗的力量,有效防止權臣的謀逆之心。而每個朝代體系的完善也是封建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