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提到宋朝,在現在的網絡上評價可謂是兩極分化。貶損者稱其爲“挫宋”,意爲宋朝軍隊戰鬥力很挫,被遼、西夏、金、蒙古各路北方民族輪番暴虐,不但要送上歲幣,甚至還要稱臣稱侄,也算是中國主要王朝裏的一個奇葩。而吹捧者則給宋朝冠上“鐵血強宋”的稱號,號稱“宋朝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一個王朝”,抗遼抗金不在話下,對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都能抵抗上四十多年,戰鬥力堪稱強悍。其實,應該說,這兩種過於極端的評價都是不夠客觀的,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在中國古代主要王朝中確實是屬於比較低下的,宋人自己評價宋朝是“積貧積弱”,這裏的“積弱”主要就是指軍隊戰鬥力弱,在對外戰爭中確實表現比較糟糕。不過,在大伊萬看來,這主要是宋朝不合理的軍事制度造成的,宋軍在很多時候也能表現得很有韌性,並不是不堪一擊的菜鳥。那麼,宋朝的軍事制度不合理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哪裏呢?這就是本文要爲您分析的了。

大家都知道,宋朝開國的時候正是五代十國時期,天下那叫一個亂。任何一路藩鎮軍閥,只要手上有精兵強將,就有可能奪取皇位,改朝換代。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爲了穩固自己的位子,就對軍制進行了改革,把各個藩鎮的精兵都收攏到中央,組成所謂“禁軍”,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裏咱們要澄清一個概念,宋朝的所謂“禁軍”,並不是我們所認爲的傳統上的拱衛皇帝的近衛軍,而是指歸宋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國家正規軍,可以說是宋朝的“中央軍”。宋朝的“禁軍”雖然大部分集中在首都開封,但實際上全國各地都有部署,並不是只用來拱衛皇帝。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將各路精兵都收歸中央所有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宋朝禁軍的數量在開國之處是比較少的,趙匡胤剛建立宋朝的時候,禁軍數量只有數萬人。後來隨着宋朝統一戰爭的進行,被滅亡的南方各國軍隊中的精銳將士也被不斷編入宋朝禁軍之中,這樣一來,宋朝禁軍數量就開始迅速擴大了。到趙匡胤執政末期的時候,宋朝禁軍的數量已經達到十九萬人了。到了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的時候,爲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與遼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宋軍兩次北伐燕雲,都被遼國打得慘敗而歸,宋太祖留下的精兵強將幾乎被遼國殺了個乾淨,宋朝禁軍質量直線下滑。爲了抗衡咄咄逼人的契丹鐵騎,宋太宗只好以數量來彌補質量,宋朝禁軍在短短二十年間數量就猛增到了三十五萬人。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宋朝的形勢就更囧了。除了北方強大的遼國,西北地區的西夏又開始崛起,幾次交戰,打得宋軍屁滾尿流。宋朝爲了對付北、西兩路強敵,只好繼續擴大禁軍數量。宋真宗時期,禁軍數量達到了四十三萬,宋仁宗時期,禁軍數量更膨脹到了駭人聽聞的八十二萬!《水滸》中的所謂“八十萬禁軍”的說法,指的就是宋仁宗時期的禁軍數字,還真不是誇大其詞!

宋人畫作中的北宋禁軍精銳騎兵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2張

粗看起來,宋朝統治者的建軍思路似乎非常奇葩,不斷擴大軍隊數量,以求抗衡強敵。但是細究起來,其實也是無奈之下的必然選擇。因爲宋朝自太宗年間兩次北伐慘敗以後,開國的精兵幾乎喪盡,對遼只能採取守勢。而由於燕雲十六州不在手上,宋朝無法利用燕山山脈的地形構築長城防線。在寬闊平坦的華北平原上,以步兵爲主的宋軍要想防禦以騎兵爲主的遼軍,只有以兵爲城,處處設防,靠巨大的數量來彌補機動性和地形的不足。而西夏崛起以後,西北有利於防禦的地形也盡被西夏佔領,宋軍也只好處處設防,以軍隊數量來加以彌補。所以,宋朝禁軍的數量也就只好不斷膨脹下去了。

西夏地形圖,可見夏宋邊境最利於防禦的山脈都在西夏控制下,這讓宋朝的防禦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3張

但是,宋朝軍隊的膨脹並不只限於禁軍,作爲宋朝國家正規軍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廂兵”的數量也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膨脹。所謂“廂兵”,意思就是“輔助兵”。按宋朝開國的制度設計,能打的精銳士卒都編入中央直轄的禁軍,淘汰下來的老弱士兵就編入廂兵。禁軍戰鬥力強,戰鬥任務基本都由禁軍承擔,而廂兵則充當禁軍的輔助兵,負責搞搞後勤運輸、修橋鋪路之類的任務,基本上不參與戰鬥。到了後來,隨着禁軍規模的擴大,作爲輔助兵的廂兵自然也就跟着規模擴大了。廂兵的來源,一部分是年紀大了淘汰下來的禁軍,一部分是因犯罪被充軍的犯人,《水滸》裏被髮配充軍的林沖就屬於這種,還有一部分就是招募來的沒飯吃的農民。宋朝的國策,是“化盜爲兵”,每逢地方上遇到自然災害,大批受災農民沒飯吃了,宋朝官府怕他們造反,就大批招募他們充當廂兵。按照宋朝制度,廂兵六十一歲才退役,但是水旱蝗災年年都有,年年都要招募一批災民當廂兵。進的人多,退的人少,自然廂兵規模就越來越大了。宋太祖末期的時候,廂兵人數爲十八萬人,到了宋太宗時就達到了三十萬人,到了宋仁宗時膨脹到了四十三萬人。加上八十二萬禁軍,宋朝國家正規軍就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人,可謂規模驚人!

《水滸》中林沖被髮配充軍,當了一名看守草料場的廂兵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4張

軍隊人多了,開銷自然就大了。宋朝的禁軍和廂兵都屬於招募來的志願兵,都是需要付工資的。按宋朝的薪酬標準,禁軍士兵一人一年工資是五十貫銅錢,廂兵一人一年工資是三十貫銅錢。由此計算,到了宋仁宗時期,禁軍一年工資就需要四千一百萬貫,廂兵需要一千三百萬貫,合計五千四百萬貫。這還只是士兵工資,此外還有數量衆多的各級軍官將領的俸祿,以及武器裝備生產、維護的費用、訓練的費用、四季置裝費、士兵退役一次性補貼、逢年過節的例行賞賜等等。全口徑計算起來,宋朝的軍費開支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按宋人自己的說法,是“一歲所用養兵之數,常居六七,國用無幾矣”,“養兵之費,在天下十之七八”,“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只在二分之中”。可見,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都要花在軍隊開支上,再加上宋朝固有的“冗官”、 “冗員”的俸祿開支,每年的財政收入開完工資基本分文不剩,而宋朝每年還要給遼和西夏鉅額的“歲幣”,結果財政年年都是虧空狀態。如此囧的財政狀況,你說宋朝是“富宋”,那估計宋朝人自己也要笑了。

北宋發行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其實是宋朝用於彌補財政虧空的重要手段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5張

錢花了這麼多,照理說宋朝軍隊應該戰鬥力也還可以了。然而事與願違,這麼多錢砸下去,宋朝軍隊的狀況卻是一塌糊塗。首先看禁軍。宋朝八十萬禁軍,由於一旦入伍就是終身服役,一直到六十一歲才退役,“鐵飯碗”一端就是幾十年,大部分人都成了混日子的兵油子,誰也不會上了戰場拿命去拼。再加上宋朝皇帝又不信任將領,不敢讓將領長期帶兵,都是臨打仗了才東拼西湊搞一支軍隊交給將領,導致了兵將之間根本不熟悉,也不信任,上了戰場根本沒法指揮。如此一來,宋朝禁軍的戰鬥力就相當堪憂了。在同西夏的戰爭中,西夏人一聽說對手是宋朝禁軍,無不歡欣鼓舞,而聽說對手是當地的鄉兵(即民兵),反而擔憂起來。正規軍戰鬥力還不如地方上的民兵,這也就確實夠尷尬了。

北宋畫作《大駕鹵簿圖》中的北宋禁軍,衣甲華麗,但其實戰鬥力一塌糊塗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6張

禁軍如此不堪,廂兵就更完蛋了。上面說了,宋朝的廂兵基本沒有戰鬥能力,乾的全是雜役苦力的活兒——修城牆的叫壯城軍,造兵器的叫作院軍,疏浚河道的叫清河軍,造戰船的叫船坊軍,等等等等。廂兵不但活重、錢少,而且地位特別低下,宋朝官府基本不把他們當人看,一定要把他們的血汗榨乾爲止。比如宋朝實行茶葉專賣,四川作爲茶葉主產區之一,四川的廂兵就要負擔向陝西運輸茶葉的任務。秦蜀之間,重山峻嶺,極其難走。但是官府根本不管廂兵死活,只要運輸誤期一天就要判一年的徒刑,結果廂兵們只好拼命趕路,死於路上的不計其數。除了官府差遣,管理廂兵的官吏們也可以任意差使廂兵爲他們個人服務,反正工資國家出了,他們都是白用勞力。《水滸》裏滄州牢城營的施恩,就是一個管廂兵的小頭目,居然也可以差遣廂兵爲他的“快活林”酒店服務。所以宋人對此常有詬病:“今自一州守貳,下至官觀、里居之士,皆破兵爲白直,冗佔私役。詭名重疊,其弊百出,皆原於廂軍。”

《水滸》裏的滄州牢城營裏有很多被髮配充當廂兵的罪犯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7張

眼看着如此龐大的軍隊開支就要拖垮宋朝,宋朝的有識之士們也在積極尋找改革的辦法。宋朝最有作爲的皇帝——宋神宗繼位以後,重用王安石,開始實行變法。這次變法的重點就是要減少冗兵,壓縮軍費開支。首先,王安石把宋軍士兵退役的年齡從六十一歲提早到了五十歲,這樣一來,就把一大批年紀太大的老兵淘汰了出去。接着又對禁軍和廂兵編制進行覈定,對不滿員的編制進行合併,裁撤了一大批軍官。經過幾年努力,宋朝禁軍數量被裁減到了五十六萬人,廂兵數量被裁減到了二十二萬人,合計不到八十萬人,比一百二十五萬人的最高峯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這樣就節省下了大量軍費。且由於汰弱留強,狠抓訓練,也使宋軍戰鬥力有所提高。王安石在主持裁軍的同時,又推行保甲法,企圖恢復古代的兵民合一制度,改募兵制爲徵兵制,這樣將能夠徹底扭轉宋朝的財政狀況。

王安石變法,重要內容就是對宋朝軍隊進行精簡優化

宋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是什麼造就了宋軍的“孱弱”? 第8張

應該說,王安石進行的軍事制度改革還是頗有成效的。經過改革以後的宋軍戰鬥力有了顯著增強,取得了“熙河開邊”的重大勝利,收復了青唐六州,大大改善了西北的戰略態勢。然而,對於積重難返的宋朝來說,這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隨着王安石被反對派逼得下臺,宋神宗又輕率發動五路攻西夏之戰遭到空前慘敗,宋朝的軍事制度改革也隨着王安石變法一起,宣告無疾而終,大宋王朝一切又恢復了原樣。此後數十年,圍繞着變法問題,宋朝內部黨爭不斷,政策變化不停,卻始終沒有解決“冗兵”問題。直到女真鐵騎南下,被“三冗”拖垮的宋朝終於演出了“靖康之變”的悲劇……

位於陝西榆林的北宋永樂城遺址,宋軍在這裏遭到了空前慘敗,宣告了五路攻西夏之戰的徹底失敗,宋神宗的變法事業也就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