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宋朝的監察體系一直以嚴密複雜著稱,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多重監察機構,對官員的監察幾乎無孔不入,無死角全覆蓋,因此得到後世充分肯定。在宋朝獨具特色的監察體制中,走馬承受公事是最具特色的一個,這個職務在宋朝之前沒有,宋朝之後也沒有,它擁有一個奇葩的名字,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卻是宋朝監察體系中極爲重要的一環,也是皇帝駕馭臣下的重要棋子,曾爲維護趙宋王朝的統治發揮過積極作用,最終卻因過多弊病而被拋棄,也反映出整個宋朝監察體系的侷限性。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走馬承受公事(劇照)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

宋朝官制是我國古代官制中的奇葩,產生了一批擁有奇葩名字的官職,走馬承受公事即是其中之一。

走馬承受公事只是一個簡稱,它的全稱是“諸路經略安撫總管司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共十八個字,沒幾個人能記得下來,所以就連宋人自己也不說全稱,只說簡稱,比如“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諸路承受公事”、“走馬承受公事”、“走馬承受”等,最簡單的直接稱呼“走馬”、“承受”等。

簡單地說,走馬承受公事是宋朝特有的監察官,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受皇帝指揮,向皇帝請示彙報工作,所謂“承受公事”,承受的不是一般“公事”,而是皇帝交辦的“公事”。

爲何設置走馬承受公事?

宋朝爲什麼搞出“走馬承受公事”這種奇葩官職?根本而言,是出於鞏固皇權的需要。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2張

秦始皇畫像

自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如何建立完善監察體系,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就成爲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縱觀宋朝以前的歷史,監察體系完善與否、發揮作用如何,直接影響乃至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命運,漢之刺史、唐之按察使、採訪使、觀察使等等,最初都是朝廷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大唐帝國一度強盛,四海八荒臣服,地方服膺聽命,監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隨着這些監察官的權力不斷擴大,從監察官變成軍政主官,從監督者變成被監督者,甚至一人身兼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雙重身份,原有的監察體系就遭到破壞,監察失去了最重要的獨立性,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有效監督和制約,結果導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朝未能重建監察體系後,使得實力武將擅權跋扈,節度使擁兵自重的現象更加嚴重,進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極大威脅了唐帝國的集權統治。最終,唐朝滅於朱溫之手,而朱溫就是最強大的藩鎮,足見一套獨立有效的監察體系何等重要。

朱溫畫像

晚唐五代是武人的天下,由於缺乏對實力武將和地方藩鎮的強力監督,也沒有形成健全的監察體系,導致“兵驕而逐帥,將強而叛上”,驕兵悍將,動輒造反,政權更迭頻繁,著名軍閥安重榮說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爲之!”五代十國的皇帝,大多數都是靠武力奪位,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陳橋兵變奪取皇位,因此他建立宋朝後,吸取晚唐五代教訓,致力於抑制武將,削弱藩鎮。

在整體策略上,趙匡胤實行“崇文抑武”,以文官監督制約武將羣體;在具體監察措施上,趙匡胤也有許多創舉,比如設立武德司,作爲特務機構,廣泛蒐集情報信息,監察文武百官;在軍隊設立監軍,安插耳目眼線,監督統軍將領;在州府設立通判,監督地方主政官員等等。但由於宋初統一戰爭離不開武將,宋朝不得不在邊境部署重兵,賦予邊將便宜從事之權,再設立監軍,對邊將進行監督。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3張

宋太宗趙光義畫像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全面繼承“崇文抑武”方針,在監察體系建設上更加嚴密複雜,進一步強化對武將羣體和地方官員的監督。御史臺、諫院等中央監察機構設在京師,監察力量對駐防在外的邊將鞭長莫及,迫切需要其更直接、更有效的監督方式加強對邊將的控制。趙光義本人熱衷軍事,喜歡親自繪製陣圖,親授作戰方略,在京城遙控指揮前線戰事,也需要與沿邊軍事區之間及時傳遞情報。

這種背景下,走馬承受公事應運而生。現存史料中最早記載走馬承受公事的是《宋會要輯稿》:

“太宗至道元年九月,供奉官宋元度等五人分往鎮、定、並等州及高陽關承受公事,當言上者,馳傳以聞”。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4張

趙光義將宋元度等5名低級武官分別派往鎮州、定州、幷州和高陽關“承受公事”,這幾處地點都位於今天的河北省,是宋朝防禦遼國的前沿一線,駐守大量兵馬。由此可見,趙光義設立走馬承受公事的初衷,是讓這些使者收集情報信息,有任何需要向自己彙報的情況,及時上奏,說白了就是蒐集軍事情報,監督邊將一舉一動,防止他們擁兵自重,圖謀不軌,藉以鞏固自己的皇權。

走馬承受公事的職責權限

宋朝最初設立走馬承受公事,主要是在河北、山西一帶的沿邊軍事區,目的是監督統兵將領,後來宋太宗又在西北的陝西、西南川峽諸路等沿邊軍事區設立了走馬承受公事;到宋真宗時,全國二十餘路基本上都設置了走馬承受公事;宋徽宗時,完全沒有軍事意義的東南諸路也都設置了走馬承受公事,走馬承受公事的職責權限也隨之不斷擴張,具體包括:

1、充當耳目,監督邊將。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5張

宋承唐制,在軍隊中設立監軍,亦稱都監,但五代宋初的都監逐漸取得領兵權,失去了監察的獨立性,趙光義便設立走馬承受公事一職,由他們充當耳目,監督統兵將領,邊將若有不法行爲,走馬承受公事可以據實上奏,監督邊將是走馬承受公事的首要職責。

2、作爲使者,傳遞信息。

宋朝長期與遼、夏、金對峙,戰爭不斷,國防形勢嚴峻,即便沒有大的戰爭,也常有小規模侵擾搶掠,皇帝遠在京師,不知前線情勢,爲防止“邊防動息,州郡不法得以上達”,走馬承受公事負責收集刺探軍事情報,一旦邊防有警,必須“馳驛上聞”,迅速向皇帝報告,讓高層及時掌握邊警,做出應對決策。另外,宋朝實行“將從中御”,當皇帝策劃軍事行動、下達軍事指令時,走馬承受公事就要充當使者角色,將皇帝的作戰意圖傳授給統兵將領。

3、監察軍隊,參與軍政。

最初,走馬承受公事不得干預軍政,即不得參與軍事決策和指揮,少數走馬承受公事越權干預軍政屬於個別現象,都被朝廷制止或糾正,如《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景德四年三月,上(宋真宗)曰:承受止當奏事,若欲聞兵政,非所宜也。尋有詔,緣邊承受使臣,無得受部署鈐轄差領軍馬,以圖功賞”。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6張

宋神宗畫像

但宋神宗元豐年間,爲加強對軍隊的監察,開始允許走馬承受公事密察軍隊,軍隊種但凡違法亂紀之事,均可監察上報;宋哲宗時,更要求各路帥司調動兵馬要向走馬承受公事報備;宋徽宗更變本加厲,各路、州軍的兵馬大小事宜,幾乎都要向走馬承受公事報備:

“諸路州軍有走馬承受處,除邊機,兵防,軍期急速等,自依條制外,如有事出非常,稍涉要害等,仰州郡合屬去處,限日下關報本路走馬承受所”。

4、按察官員,採訪民情。

宋朝地方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每路設帥司(經略安撫司)負責軍事、漕司(轉運司)負責財賦、憲司(提點刑獄司)負責刑獄、倉司(提舉常平司)負責倉儲,帥司、憲司、漕司、倉司的職責涇渭分明,卻同時擁有對下轄諸州的監察權,彼此之間也有相互監察之權。

北宋中後期,爲加強對諸路各司官員的再監察,允許走馬承受公事監察諸路各司長官,他們可以廣泛採訪民情,向皇帝奏報諸路情況,“民生之利病,法令之廢舉,吏治之清污能否,凡羣邑之政”,皆在奏報範圍之內,並可以根據掌握情況彈劾諸路官員,其職權與朝廷的臺諫官員有相似之處。正因爲如此,即使邊防沒有重大戰事時,走馬承受也要“歲一入奏”,向皇帝彙報工作。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7張

走馬承受公事的弊端

走馬承受公事一職,相當於“特派員”+“特務”+“監察官”+“監軍”的集合體,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它的弊端,越到後來,皇帝賦予走馬承受公事的職權越多,弊端就越多,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1、濫用自身監察權。

走馬承受公事品級很低,只有正七品,但位卑權重,特別是宋徽宗時期,一路事無大小,走馬承受公事均可按察監督,地位幾乎與監司不相上下。相比各監司,走馬承受公事擁有“風聞言事”的特權,只要聽說某某官員可能存在違法亂紀行爲,就可以不經臺諫,直接上奏皇帝,皇帝出於對他們的信任,往往不下御史臺覈實,便按照走馬承受所奏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遷罷黜,即便所奏不實,也不會責罰。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8張

宋哲宗畫像

宋哲宗元祐年間,名臣滕元發調任太原帥臣,因走馬承受公事舉報,朝廷便準備改派範純仁替換滕元發,後來中書舍人王巖叟反對說不能因走馬承受公事一人之言便輕易進退帥臣,朝廷才取消這次改任,但對舉報不實的走馬承受公事,並未追究任何責任。

2、侵奪地方官員權力。

走馬承受公事大多是宦官或三班使臣,他們不是科舉入仕的文官,整體素質偏低,喜歡拿着雞毛當令箭,到處亂插手,甚至超越職權範圍,侵奪地方權力。有的走馬承受公事利用監察將領的權力干預軍政決策,“雖名承受,其實監軍也”;有的走馬承受公事利用監察地方財政的權力,向地方官員伸手索賄,中飽私囊;有的甚至公開侵奪經略安撫司的權力,“與帥臣抗禮,而脅制州縣無所不至”。

3、接受地方官員請託。

走馬承受名義上隸屬於諸路經略安撫使司,實際上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受皇帝指揮,他們可以經常面見皇帝,即便無事,每年至少也要向皇帝彙報一次工作,向皇帝稟報所監察官員的表現情況,是好是壞往往就靠他們一張嘴,有些地方官員便對走馬承受公事刻意逢迎,“趨承之不暇”,希望他們能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以期獲得進用,而走馬承受公事自身發展空間有限,便利用親近皇帝的機會,幫助地方官員說好話,或者幫忙呈遞跑官要官的奏狀,以籠絡地方官員,從中收取賄賂。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9張

走馬承受公事的廢罷

由於走馬承受公事濫用職權,干預地方權力,甚至胡作非爲,從北宋中期開始,便有人反對設置走馬承受公事,皇帝雖然信用走馬承受公事,但也不得不採取一些監督和制約措施:

1、嚴格選任程序。走馬承受公事一般由宦官或三班使臣(低級武官)充任,以官宦充任的,由宦官主管機構入內內侍省提出建議名單,皇帝親自選定;以三班使臣充任的,由三班院提出建議名單,樞密院確定人選,其他任何機構和官員都無權干涉,以此確保監察獨立性。

2、實行任職迴避。入內內侍省和三班院提出走馬承受人選名單時,附有人選的“家狀”即籍貫信息,作爲皇帝和樞密院確定人選和任職區域的參考,走馬承受公事一般不能在籍貫所在地任職,也不得在有親屬擔任路級高級官員的地區任職,而是到異地交叉任職,防止他們形成勢力。

3、禁止結交地方官員。宋朝規定諸路官員不得推薦走馬承受公事人選,諸路走馬承受公事也不得與本路官員聯姻,防止他們結爲朋黨,影響監察獨立性和公正性。

4、實行相互監督。走馬承受公事本來是監察地方官員的,但宋朝同時又規定,諸路官員可以反過來監察走馬承受,這樣一來,走馬承受公事在履行監察職責時就要有所顧慮,不能肆意妄爲,這種彼此監督的模式看似奇葩,卻是宋朝權力制衡,鞏固皇權的不二法門。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10張

宋徽宗畫像

遺憾的是,這些制度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宋徽宗時期,將走馬承受公事改稱“廉訪使者”,頂着“廉訪使者”的名堂,實際上“一路事無鉅細,皆所按刺”,排名僅在諸路司正副長官之下,成爲名正言順的監察官,“若州縣有罪”,廉訪使者可“自合按劾”。

這一時期,走馬承受公事之權最重,濫用職權的弊病也最爲突出,引起文武官員的強烈不滿,有人彈劾走馬承受公事“不知分守,侵官紊法,輒受詞狀,判送州縣,移文督催,過於監司,喜怒任情,所至受弊”。宋徽宗迫於各方面壓力,不得不下詔規定“近者諸路廉訪官,循習違越,附下罔上,凡邊機皆先申後奏,且侵監司凌州縣而預軍旅……自今猶爾,必加貶竄”。

走馬承受公事之制發展到北宋末年,其弊端已遠超積極作用,引發文武百官的極度反感,宋徽宗雖然奢靡放縱,卻不糊塗,他知道趙宋王朝推崇“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真正值得依靠的還是官僚士大夫集團,而不是這些充當“狗腿子”的走馬承受公事,特別是走馬承受公事濫用職權、干預軍政的做法,已經違背了皇帝設置他們的初衷,但走馬承受公事作爲監察制衡地方官員的重要棋子,皇帝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所以才下令約束一下走馬承受公事的囂張氣焰,並未徹底廢罷。

如果宋朝一直這樣延續下去,或許走馬承受公事會像漢代刺史一樣,從監察官演變成爲地方軍政長官,但靖康之恥的發生卻阻止了這種可能的發生,促進了走馬承受公事的消亡。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走馬承受公事”爲什麼會被廢黜? 第11張

宋室南渡後,南宋君臣上下反思靖康之恥的原因,走馬承受公事過多幹涉軍政被認爲是導致宋軍戰敗的因素之一,廢罷走馬承受公事的聲音再度高漲,而南宋爲適應對金的戰爭需要,在軍事區設立宣撫使、安撫使等行政長官,由所在地區屯駐大軍最高軍事長官兼任,賦予其較重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也不再需要走馬承受公事監督制約地方軍政長官。紹興三年(1132年),宋高宗正式下詔廢罷走馬承受公事,此後從未再設。走馬承受公事終於完成自己的使命,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結語

走馬承受公事爲鞏固皇權而設,也確實發揮了充當耳目監察地方,作爲棋子制衡百官,強化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秩序的積極作用。但隨着職責的擴大、權力的濫用、私慾的膨脹和整體素質的短板,越來越爲官僚集團反對,加上形勢發展不再需要它的存在,走馬承受公事最終難逃被廢的命運。實際上,整個宋朝的監察體系如同走馬承受公事一樣,就是圍繞權力制衡、鞏固皇權而設計,走馬承受公事的弊端在其他監察制度也有體現,只要封建統治模式不變,監察體系就無法根本克服它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