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王貞儀:大清第一女科學家,她的一生有何成就?

王貞儀:大清第一女科學家,她的一生有何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王貞儀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她,學貫中西、博覽古今、通曉天文地理,無數個夜晚,她曾堅定地擡頭仰望星空。

她,很神祕,留下了很多傳說性的研究;

她,天生的學霸,能夠留存後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數學都是在她18到24歲之間完成;

她,世界級的頂尖科學家,她提出的《地圓說》和“日月食”的解釋比西方更有說服力;

所以,她被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評“爲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0年2月8號,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爲Wangzhenyi。

2016年,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

2018年,她再次進入美國數學教授出版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一書,還被專門介紹。

她就是大清第一女科學家,她的名字叫王貞儀。

一個能在古代社會創造如此成就的女性,實屬罕見!衆所周知,清朝封建禮教特別的嚴苛,但王貞儀能夠衝出層層禮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面臨的困難,我們不難想象,那就來看看她的故事。

公元1768年,王貞儀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她的祖父是知府,知識淵博,精通算數,藏書甚豐;父親是個讀書人,可惜仕途困頓,雖然屢試不第,但精通醫術,是一位名醫;祖母和母親也都是書香之家的大家閨秀,懂詩詞。

王貞儀出身這樣的家庭,受到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勤奮好學,涉獵廣泛。

王貞儀:大清第一女科學家,她的一生有何成就?

11歲的時候,她得家庭身遭不幸,祖父身涉官場風波,她只能隨家人四海漂泊,北遷吉林,沒多久,祖父又病逝。祖父去世後,她繼承了祖父遺留下來的近萬卷藏書,王貞儀對此如獲珍寶,開始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閱讀。

這些藏書中有很多科學著作,包含了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這讓讓王貞儀大開眼界。

後來她又遊遍祖國山河,增長不少見聞,於是19歲那年,她在南京安定後,潛心自己的研究。

從19歲開始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她留下了不少的成就。

數學方面。她總結了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西方籌算法,寫下了當時的科普書,《勾股三角解》《歷算簡存》《籌算易知》《象數窺餘》等等。

天文方面,她的成就就更多了。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宇宙宏觀與微觀結合來理解“天圓地方”這個概念的。

對於天圓地方,王貞儀說:“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爲正,遙觀異地皆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斜,而今不然,豈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意思很簡單,就是說我們地球上的人,看東西都是以自己爲主,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反而是遠處的天,看起來是倒扣着的。

王貞儀的這個解釋很新奇,通俗易懂,對於宇宙而言,並無所謂的上下側正的區別,跳脫出地球。

她還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並寫下了《月食解》。不僅語言直白,還有配圖,一目瞭然。

她一邊移動燈和鏡子反覆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係,成功模擬了月食的形成過程。同時還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

這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那時她才20歲。

王貞儀:大清第一女科學家,她的一生有何成就? 第2張

王貞儀一生著述很多,共計56卷之多。留下《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籌算證訛》和《西洋籌算增刪》等;《星象圖解》二卷、《象數窺餘》四卷、《歲輪定於地心論》等;《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德風亭二集》六卷、《文選詩賦叄評》十卷、《女蒙拾誦》、《沈痾囈語》各一卷等。而她的全部著作最精華的部分都收在《德風亭集》之中。

25歲那年,她結識了一名叫詹枚的青年,結婚後和丈夫一同到安徽生活。不過由於長期熬夜讀書,她開始患有嚴重失眠,加之身體虛弱,婚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9歲。

縱觀王貞儀的一生,雖然短暫,但頗具傳奇色彩。她不受時代侷限性的禁錮,大膽的探究科學,並用很短的時間取得了這麼多成就並影響後世,實在令人敬佩。

可惜英年早逝,實在嘆息,而歷史也不應該遺忘她。她是中華兒女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她爲世界科學做出的貢獻,我們豈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