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趙禎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我是大宋慶曆年間的一位農民,因爲災荒的原因被“收容”進了軍營。當時正值防秋,所以沒經過多少訓練,就被拉到了邊疆。其實這個防秋,自從安史之亂就已經開始了。主要還是爲了防止塞外的少數民族襲擾,只不過一直到大宋還在延續,因爲邊境之地從來就未有過真正的寧靜。

其實,一年四季朝廷都未曾放棄過對邊疆的把控,只不過是在秋天格外重視而已。那麼,爲何要選在秋天?難不成是皇帝對秋天愛的格外深沉?

(一)、秋高氣爽,重點防備外族來襲

“日防禦之策,因防秋之始,與將相及利害焉”。這是真宗皇帝,在朝會上發表的感慨。自從太祖年間開始,外患就從未停止過。太宗想要樹立威望,還不自量力的出兵遼國,結果喜獲“高粱河車神”的稱號。真宗和遼國皇帝拜了把子,兩國的關係纔有所緩和。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但誰也不可能完全放棄戒備心理,所以從真宗開始每年的秋天都會往邊界大量屯兵,不論是募兵還是府兵,都有可能被抽調過去。

1.極度完備的防秋舉措

對於防秋,皇帝們還是非常重視的。每年農曆的六、七月份,上層官員們就開始集中討論當年的防秋事宜。“每九月防秋,至二月放歸,歲一代更”。像我們這種負責防秋的士兵,是有輪換制度的。從今年九月,一直待到次年二月纔算結束。

在皇帝趙禎也就是你們說的仁宗上位以前,大宋防秋主要還是防的契丹人,也就是遼國。而趙(李)元昊自立以後,與我大宋且戰且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主要的兵力部署是在河北中南部,還有陝西大部以及河東地區。我認爲,防守河北,主要還是爲了遼國人揮師南下。而駐防陝西,則是爲了防止党項人的入侵。

駐守河東,因爲那裏是三個國家的交界點。這三者中,河北當屬重中之重。因爲宋朝無險可守,若是他們一旦毀約,到東京城朝發夕至。就像後來的靖康之變,金兀朮一路南下近乎沒有遇到阻礙。當然,這是後話,那時的防秋也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要知道,即使是在三國互相之間和平共處的時候,趙禎也從未輕視春秋。暴風雨前,往往都是死一般的寂靜。

2.秋高馬肥,閒來無事便襲擾邊疆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北方地區秋收以後基本無事可做。而那時的党項人還有契丹人,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發達程度距離宋朝相差甚遠。我認爲,就是這種嚴酷的環境才造就了他們彪悍的民風以及強勁的體魄。

我和我的戰友們,往往不如這些人能征善戰。他們一旦閒了下來,就會想辦法找點事做。而且,馬上就要入冬了,又缺乏取暖設備連碳火都很少。可是,這些我大宋都有。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而且此時大宋的子民,也正值收穫的季節。北方的那些人萬一糧食歉收或者太過閒暇,再想起來南邊還有個物產豐饒且喜歡進貢的大宋,難免心裏會犯嘀咕。

我感覺仁宗雖然以仁義著稱,但在對外政策方面還是有些軟弱。不只是仁宗,整個宋朝大抵都是如此。所以,大家都是以防禦爲主。萬一那些遊牧民族,騎着馬,挎着劍,越過邊境,那麼遭殃的還是宋朝的百姓。

而且很多遊牧民族都是喜歡秋天發起攻勢的,因爲此時他們也收穫了,但是還不滿足。所以就以小博大,想爲自己補充更多的物資越冬。

(二)、結合現實情況制定的策略

防止遊牧民族入宋劫掠,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畢竟,那些人只是些散兵遊勇,不足爲懼。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要防止他們背後的國家,大規模入侵。

我認爲,像西夏或者遼國即使是政府組織的入侵,也不過是更大規模的劫掠。他們本就沒有想過在攻佔一座城池後,將那裏好好治理。在我們那個冷兵器時代,掌握了騎射之術便在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1..不得不防的軍事威脅

我認爲宋朝常年設立邊防制度,非常有必要。因爲契丹人自從晚唐興起以後,就從來沒有放棄過圖中原之地的想法。而太宗皇帝那次大敗以後,雖然簽訂了盟約,但到了必要之時那不過是一張廢紙罷了。而且,石敬瑭認遼國皇帝爲乾爹,把燕雲十六州也割讓了出去。

而我大宋又沒有能力將其收回,也就是說東京,根本無險可守,完全的暴露給了契丹。若是遼國對宋用兵,很有可能以飛快的速度兵臨城下。在我看來,秋防還有平日裏的防禦,就是皇帝們把我們這些小卒當成了他的人肉盾牌,當成了他的非天然屏障。

而且我想說,石敬瑭不是漢奸,因爲他本不是漢人。而且就算太宗打下了燕雲十六州,那也不算是收復,而是爲大宋開疆拓土。

西夏的元昊從自立那一刻,就從未停止過進攻的想法。只不過是最後缺衣少糧,難以自足才選擇了主動求和。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第3張

2..符合邊防政策的實際需要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大宋雖然不重視武將,但是對文官還是百般呵護的。尤其是仁宗在位時,廣開言路。當時人才輩出,也從不缺乏真知灼見。就像提出了三冗的宋祁,他對於御邊也有着自己頗爲獨到的見解。

“臣欲乞朝廷詳度,許令應沿邊州軍城約,每年自三月後抽減一半兵馬入內地州府就糧,直至九月卻住元駐札去處,號爲防秋。”

所謂防秋,就是因爲在春夏之際,北方國家不適宜對大宋用兵,春天或者夏天,糧食尚未成熟,他們不會因此打宋朝,而且,這兩個季節雨水較多,不適合騎兵作戰。同時,剛過完寒冬,馬匹瘦弱,戰鬥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我認爲宋祁這種說法,非常有道理。他點明瞭春夏兩季,遼國和西夏不會攻宋的原因,又在此基礎上直截了當的說明了在他們秋天攻打宋朝的可能性。如果糧食豐收,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們會南犯。若是糧食歉收,那大宋可就要倒黴了。

無法越過寒冬,這一點時刻的激勵着士兵們。他們只有從宋朝劫掠物資回去或者直接把宋朝打怕,然後再和他們談條件。所以,秋天加強防禦,之於我大宋而言,是非常有必要。

(三)、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宋史》“北鄙戎人,自古爲患,乘秋犯塞,往往有之。”我大宋自建國以來,外交政策強硬的時候寥寥無幾。既然強硬的主動出擊絕無可能,那麼至少也要保住自己現有的江山,不再被外族人奪去。

對於契丹和党項而言,一年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秋天,因爲此時已然豐收,而且馬匹也健壯起來。同時,這也是最難過的時候,因爲極有可能熬不過寒冬。於他們而言大宋就像是一塊放在嘴邊的肥肉,不吃白不吃。

.自古留下來的傳統

宋朝爲什麼會對秋防格外重視?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北虜自古爲中國患,黃帝時謂之UU,周時謂之裴U,秦時謂之胡,漢時謂之匈奴,唐時謂之契丹。其名雖異,其實則一也。”在富弼眼中,所有的北方遊牧民族都是一樣的。我認爲,他這段話其實是在提醒仁宗。

雖然已經簽訂了檀淵之盟,但是保不齊契丹人會出爾反爾。而且,秋防自古有之,唐朝將其發揚光大,宋朝應該繼承發展。因爲稍有不慎,就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党項人在元昊的帶領下,猶如世仇一般看待大宋。

所以,即使大家都相安無事,也說不定哪天,他們腦門一熱就開始南下。而最容易熱的時候就是秋天。馬匹的強壯和人員的閒暇,就難免會使得北境之人不由自主的膨脹起來。

2.配合鎖邊使用,效果更加明顯

當時元昊自廢封號,稱帝自立,令大宋顏面盡喪。於是很快爆發了第一次宋夏戰爭,其中包括了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還有定川寨之戰。但是三場戰役,盡以宋敗而告終。好在西夏缺乏物資,而元昊又好大喜功。

到了秋天,仁宗決議封鎖邊境,嚴格禁止雙方互市貿易。所以,當朝爲了防止西夏百姓破釜沉舟,大舉攻宋,於秋天在陝西地界加派秋防人手。最終,元昊上表求和。如果仁宗不那麼仁,可能西夏就會因爲缺衣少食而滅國。最終,還是因爲一時的仁義,而給後世子孫留下了禍根。

我認爲,秋防首先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既然能傳到宋朝,就說明它確實有存在的意義。而後,統治者發現了秋防的必要性,這是在知己知彼以後作出的非常正確的決策。

在春夏兩季,不論是宋朝還是他國,糧食都未豐收。所以,即使進攻,收穫也不大。而且,他們的馬匹經過了寒冬,變得異常消瘦,負重能力以及行軍速度肯定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