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龐勳之亂。

導語:朝廷的軍隊,他們的職責就應該保家衛國。可是在唐懿宗朝,卻出了一件奇事,戍邊桂林的徐州戍卒,發生了兵變,史稱“龐勳起義”,又稱“龐勳之亂”。

這場叛亂歷時一年有餘,波及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等六個省份,雖然後來在朝廷的圍剿下被平息了,但是這場兵亂的前因後果卻值得人們深思。

一、接受任務

公元860年(唐懿宗鹹通元年),安南引南詔攻破交趾城,後被唐軍奪回。三年後,南詔又攻破交趾城,唐軍被迫退守嶺南。得到戰報的朝廷只得組織軍隊,兵徵南詔。

徵兵令下達後,公元863年,朝廷在徐、泗地區募兵2000人馳援安南,其中分出800人駐守桂林。

公元866年,驍衛將軍、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高駢率領朝廷軍隊大破南詔軍,收復安南,從此南詔與唐朝再無大的戰爭。

南方的戰事平息了,但還得有軍隊駐紮在那裏,保證邊境的安全,於是這個戍邊的任務,就落到駐守在桂林的800徐州兵的頭上。

當時朝廷給他們下達的任務是三年一換防,也就是說,這800戍卒在三年駐守期滿之後,朝廷另募新兵換防,這些戍卒到時候就可以返回家鄉了。

當時這些兵都統歸徐泗觀察使崔彥曾管轄,而具體帶兵的,爲都押牙尹戡、教練使杜璋、兵馬使徐行儉。

這些人帶兵之人平日裏兇殘暴虐,對士兵動不動就是體罰,引起士兵的普遍不滿。可是這些戍卒爲了能按期回家,對軍官的殘暴是一忍再忍,目的就是想熬滿時間,好回家和妻兒老小團聚。

可熬來熬去,三年期滿了,崔彥曾卻找出各種理由,將他們強留了下來。

評點:

說好的三年之期,就這麼泡湯了。

這是朝廷對士兵們的第一次違約。此時的邊兵心裏那個失望,無以言表。

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對這些歸心似箭的士兵來說,在邊關簡直就是度日如年了。

心裏頭雖然有火,但戍卒們爲了能安全回家,他們忍了,這一忍又幾近三年。

此時的兵營裏,到處都瀰漫着怨氣;士卒們就像一堆乾柴,有點火星就能點燃。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二、再一次的食言,引起兵變

盼星星盼月亮,一晃快六個年頭了,士兵們已是身心俱疲。他們都在心裏默數着,快到期了,快到期了。

在苦日子快要熬盡時,戍卒們紛紛提前向上司請求,履行當初的約定。

但他們的請求換來的,是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決定——崔彥曾以回家的軍費不夠爲由,要求他們再滯留一年。

多年的苦熬,久久的期盼,竟換來這麼一個結果,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是一聲晴天霹靂!

這些戍卒不再相信崔彥曾的鬼話,此時激憤的情緒瀰漫着全軍。

在此情況下,都虞侯許佶、軍校趙可立、姚周、張行實等人,開始祕密醞釀兵變,他們殺了監視他們的都頭王仲甫。

殺死軍頭後,大家公推頗有人望的糧料判官龐勳做他們的首領。

選出首領後,劫了倉庫,北向家鄉徐州打去。

評點:

按照合同,朝廷這是第二次違約了。

法國啓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有句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裏。

是的,朝廷制定了制度,不能光要求老百姓遵守,雙方都要遵守才行。

如果朝廷食言了,那麼就失去了信譽,老百姓進行抗爭,是必然的結果。

歷朝一來,朝廷都不缺少法律,而是缺少公正執法和遵紀守法的人。

這次崔彥曾的再次失信,給朝廷造成無法彌補的羅亂。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第2張

三、星火燎原,隊伍越來越壯大

起兵後,龐勳率戍卒經湖南,沿長江東下,過浙西,入淮南,直趨徐州。

他們一路上招降納叛,待攻克宿州後,隊伍迅速發展到六七千人

公元868年10月,龐勳率隊伍攻下宿州城。拿下宿州,徐州城近在眼前了。

隊伍來到徐州城下時,由於龐勳所帶戍卒都是徐州人,他的軍隊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沒費多大勁就攻下了徐州城,並俘獲崔彥曾、焦璐等人。

一時之間龐勳軍隊名聲大振,隊伍一下子猛增至十多萬人。

後來軍隊打下江蘇、安徽、山東、河南交界處的大量州郡,成功地控制了江淮地區,切斷了江南的經濟命脈,此時的起義隊伍已達到20萬人。

至此,龐勳領導這支隊伍的性質改變了,他們由當初桂州的戍卒兵變,此時已發展爲廣大農民等參加的農民起義隊伍。

龐勳隊伍壯大原因: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階級矛盾不斷惡化,皇帝和官員的腐朽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統治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手中,農民負擔十分沉重。

除了朝廷的腐朽和貪婪外,戰爭也連年不斷。百姓遭遇兵燹,農民的住地變成了一片廢墟,使得他們流離失所。

就是戰火沒有觸及到的地方,但朝廷爲了支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各種沉重的負擔都轉嫁到了農民的頭上。

走投無路的農民,他們爲了生存,紛紛起來反抗,踊躍投軍。

另外,由於藩鎮割據,朝廷的控制力減弱,許多原先遁入山林佔山爲王的強盜,一看有機可乘,也都紛紛加入龐勳的起義隊伍。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第3張

四、官軍圍剿

一開始戍卒的兵變,朝廷並沒有多重視,等他們打下徐州,已經成了氣候之時,才引起朝廷的重視。唐懿宗任命康承訓爲義成節度使、徐泗行營都招討使,王晏權爲徐州北面行營招討使,戴可師爲徐州南面行營招討使,前來派兵鎮壓。

此時,朝廷重新作了軍事部署,共派遣了近10萬重兵對龐勳的隊伍進行圍剿。

官軍分三路進攻,對龐勳隊伍形成了合圍態勢。

經過幾番交戰,起義隊伍堅持到公元869年九月,隨着龐勳在官兵的圍剿中戰死,龐勳起義最終失敗了。

龐勳兵敗引起的思考: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龐勳開始起兵時,不像歷史上的歷次農民起義,他們至少都有一個明確的口號。

而戍卒們的兵變,當時只是處於一種羣情激奮狀態,一種急切回家的願望所驅使。所以他們既沒有提出明確的口號,也沒有提出戰鬥綱領。這點連“水滸英雄”都不如,梁山好漢們好歹還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幟。

所以說,龐勳帶的一干隊伍,說白了就是一羣烏合之衆。

所以這支隊伍碰到朝廷的正規軍,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五、 結語

1、引起龐勳之亂的社會根源

龐勳之亂看似偶然事件,其實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唐朝後期,繁重的賦稅剝削迫使農民逃亡,給地主階級兼併土地造就了機會。

當時出現了一些地多、谷多的大官僚地主。如唐懿宗時的宰相韋宙在江陵有“良田美產,最號膏腴”,其谷最多,被稱之爲“足谷翁”。

這樣一來,形成惡性循環。地主階級的剝削對象和範圍越來越縮小,被剝削的老百姓的痛苦勢必越來越重,因此社會矛盾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

就是統治階級內部,他們之間的各種矛盾和衝突也日益激化,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不僅使朝廷的政治更加黑暗,而且也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當時的翰林學士劉允章就給皇帝上書,指出目前的朝廷已經到了危機關頭,而且這個危機是多方面的,總括起來爲“國有九破,民有八苦”。

這“九破”是:終年聚兵,蠻夷之興,權貴奢侈,大將不朝,廣造佛寺,賄賂公行,長吏殘暴,賦役不等,食祿人多,輸稅人少。

老百姓的“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債爭奪,賦稅繁多,所由其斂,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凍無衣、飢無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

龐勳本是戍守桂林的軍人,爲何會發動兵變? 第4張

2、龐勳之亂的歷史影響

後人在總結龐勳之亂的影響時,這麼評價道: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新唐書·南詔傳》宋·宋祁)

此處的“桂林”二字,即指八百名桂林的戍卒由於強行返鄉所引發的“龐勳之亂”。

這個評價是對龐勳起義,在唐末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中肯評論。

桂林戍卒的譁變引發的武裝起義,最終造成了數十萬人的死亡,財產損失更是難以計量,給腐朽的外強中乾的唐王朝致命一擊;同時它又像黑暗之中的一盞明燈,繼續鼓舞和照亮其他被壓迫的窮苦人民起來鬥爭。

龐勳起義成爲唐末各階層起義的發端,標誌着唐代從地方性的動亂向全國性動亂轉變。同時爲接踵而至的王仙芝、黃巢起義作出了積極的準備。

龐勳起義失敗後的餘黨,後來又加入到王仙芝、黃巢起義的農民隊伍中,在那裏發揮着“老革命”的作用。

後來的黃巢起義不但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喊出了自己的政治口號,而且攻破了大唐的首都長安,最終造成唐帝國的崩潰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