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駱賓王的結局是什麼?宋之問在哪裏巧遇駱賓王的?

駱賓王的結局是什麼?宋之問在哪裏巧遇駱賓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684年,武則天正式攝政,殺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徐敬業等人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投到其部下,併爲其寫了有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的多項罪狀。後來討武一方兵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不知去向。

駱賓王的結局是什麼?宋之問在哪裏巧遇駱賓王的?

當時的著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後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遊覽。一天夜裏,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想出了第一聯:"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反覆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

寺裏有個老和尚,點着長明燈,坐在大禪牀上,問道:"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麼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纔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後他自己又反覆吟誦了幾遍,最後說道:"爲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爲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

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在宋之問的追問下,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裏報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

駱賓王曾逃匿於今天的江蘇南通一帶。根據明代萬曆年間首輔大臣朱國楨《涌幢小品》所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在南通城東發現了駱賓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這座墓後來被遷到了狼山,至今遺蹟猶存。

駱賓王的結局是什麼?宋之問在哪裏巧遇駱賓王的? 第2張

清人陳熙晉的《駱臨海集箋註·附錄》中還記載說,雍正年間有自稱是李勣十七世孫的李于濤,他說他們家的家譜中記載說,揚州兵變失敗後,駱賓王與徐敬業的兒子一起藏匿於邗(hán)之白水蕩(即今南通所屬的啓東縣一帶)。

駱賓王后來得以在衡山落髮爲僧,並遍遊各處名山,再後來到了靈隱寺,直到九十多歲才駕鶴西歸,客死崇州,據說駱賓王的陵墓就是徐敬業的兒子修的。

當年他們起兵是爲了復興唐朝,失敗後四處逃難,他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後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爲《駱丞集》。

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爲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願認爲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

《靈隱寺》一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

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餘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在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是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