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什麼是四時捺鉢制?四時捺鉢制對遼國的影響有哪些?

什麼是四時捺鉢制?四時捺鉢制對遼國的影響有哪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捺鉢,漢語譯爲“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先後以遼上京和遼中京作爲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鉢(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因爲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爲遊牧民族。由於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爲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鉢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皇帝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於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鉢之地。

正如《遼史》中記載的“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爲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爲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在這種特殊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體制上,逐漸形成了一套縣有鮮明遊牧契丹民族獨特特點的四時捺鉢制度。契丹皇帝四時巡行的宮帳(也稱牙帳),即春捺鉢、夏捺鉢、秋捺鉢、冬捺鉢。

什麼是四時捺鉢制?四時捺鉢制對遼國的影響有哪些?

背景、條件和性質

契丹族的四時捺鉢的產生不是偶然。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10世紀唐帝國瓦解,形成了以長城爲界的兩種不同社會性質和兩種不同文化。

長城以南居民多爲漢民族,氣候溫和,人煙稠密,長久以來,人們養牛種地,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形成了以農耕爲主的農耕文化。長城以北,氣候寒冷,人口稀少,人們一直靠遊牧射獵爲生。追逐牧羣的男男女女,在生產勞動中把自己鍛鍊得體力強健、能耐風寒。他們不僅慣於騎馬,更擅於跑馬射箭。居住在遼河上游牧區的契丹族,其生活方式是以遊牧爲主,農業、漁獵爲輔,自然形成了其特有的四時捺鉢。

契丹族捺鉢制度的產生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契丹族雖爲遊牧民族,但居於遼河一帶,水源不竭,森林茂密,漁獵並重。遼河流域和“平地松林”是契丹族捺鉢制度“生的自然條件。

《遼史》記載:“遼國其先日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陘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饒蒲葦......尋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爲州,各置刺史。"又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爲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爲常。”以上記裁充分說明契丹族捺鉢制度的產生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

契丹族捺鉢制度的產生與契丹族尚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遼史》記載:“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馳兵於民。”以上記載充分說明契丹族習於漁畋,並富於戰鬥的尚武精神。契丹族在尚武精神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僅契丹男人曉勇善戰,騎術精湛,契丹族女子也能非常熟練地騎馬射箭,更有“兒童能走馬,婦女亦腰弓”的說法。更重要的是,在狩獵活動掩蓋下的練兵習武是捺鉢活動的重要內容。

此外,捺鉢制度的實行促進了契丹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讓遊牧生活和農耕生活兩種文化形成了交流和融合,強化了契丹族與其他民族的溝通交流。

《遼史》記載:“皇帝四時巡狩,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並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契丹人建立遼朝之後並沒有強行改變其傳統民族生方式,而是順應這種習慣的發展,並不斷將其優化。遼國所施行的捺鉢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方面是與其周邊各族、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碰撞、融臺有關;另-方面也是因爲契丹族始終保持着其特有的本色,從而在中國北方廣袤的大地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契丹四時捺鉢制度。

什麼是四時捺鉢制?四時捺鉢制對遼國的影響有哪些? 第2張

四時捺鉢的內容

四時捺鉢,即春、夏秋、冬四時捺鉢制度。因契丹皇帝根據季節變化選擇不同的地點進行納涼、避寒等活動而得名。

四時捺鉢的地點和活動在《遼史》中有專門記述,即契丹皇帝一年遊獵所駐蹕的春捺鉢、夏捺鉢、秋捺鉢、冬捺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四時擦鉢”。

春捺鉢:“日鴨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苗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賽歸,從事弋獵。”由此可證,在春季的捺鉢活動中,契丹人的主要活動是破冰捕魚和獵殺天鵝以及大雁。雖然釣魚和頭魚宴以及捕鵝和頭鵝宴是契丹皇帝及貴族上層人物遊獵和大宴羣臣的習俗與禮儀,但也說明漁獵生產是契丹族的生計來源之一。

夏捺鉢:“無常所,多在吐兒山。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聖宗、興宗陵,賞金蓮,幸子河避縣。四明中旬起牙帳,卜吉地爲納涼所,五月未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與北南臣億議國事,暇日遊獵。七月中旬乃去。”由此可知,夏季的捺鉢活動主要是在一些涼山上避暑,並與朝內大臣在此地談論政事,同時圍繞周圍進行遊獵。

秋捺鉢:“日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嘗有虎據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騎獵焉,虎伏草際,戰慄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每歲駕至,皇族而下分佈濼水側。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謂之舐鹼鹿’,又名‘呼鹿’。”由此看出,秋捺鉢的地點是伏虎林,以入山射鹿、獵虎爲主要活動。

冬捺鉢:“日廣平澱。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於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冬季捺鉢活動主要在廣平澱,以避寒、與南北大臣商議國事、接見南宋及諸國的禮貢爲主要活動。因此,冬捺鉢的外地宮殿就成爲了在這-時刻接待各國使節的會客場所。

什麼是四時捺鉢制?四時捺鉢制對遼國的影響有哪些? 第3張

作用及影響

遼朝捺鉢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和特殊的社會基礎,對契丹王朝維護統治、鞏固政權也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是契丹社會、經濟、民族以及統治區域內不同地區制定不同政策和不斷改進發展的過程。

契丹族捺鉢制度內容十分重要,內涵異常深邃。四時捺鉢雖然是契丹皇帝的遊獵活動,但與契丹王朝政治活動有着密切關係。契丹族建遼後,雖先後設有五京,但皇帝處理國家政治大事多在捺鉢。

在冬捺鉢和夏捺鉢期間,契丹王朝舉行兩次大政會議。在春捺鉢和秋捺鉢之季,遼國皇帝將會外出巡視,並且在出行過程中不僅隨行有契丹官員,也有一定的漢族官員,在進行巡視之後會進行政事的商討,這樣的商討會議進行兩次之後,漢族官員便會回去,根據議政內容對漢族事務進行處理解決。這充分說明契丹王朝實行兩元政治制度,即漢族以外包括契丹族在內的各族由契丹皇帝自行統治;漢族由契丹皇帝轉委漢族大臣統治。

實際上,契丹王朝政治活動中心不在五京,而是在“四時捺鉢”。

遼的捺鉢制度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金、元清三個王朝。其主要原因是北方遊牧民族高度相似的生活習俗和信仰,但與遼的捺鉢制度相比,金、元清三朝的捺鉢都有些不同。

在遼代的捺鉢制度的基礎上,金元清將捺鉢制度進行了適合自己國情的調整與改善,成爲統治階級施政的輔助措施。所以,遼捺鉢制度的創立與發展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