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時期唐三彩有哪六個工藝原理?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唐朝時期唐三彩有哪六個工藝原理?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爲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爲“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羣芳爭豔,三彩釉陶始於南北朝而盛於唐朝,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因爲常用三種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點,所以被後人稱爲“唐三彩”。古人多用於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着人們對唐三彩的關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於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

唐朝時期唐三彩有哪六個工藝原理?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陶藝製作在唐代達到了高峯,在漢代黃、綠低溫鉛釉的基礎上,唐代藝人們對多種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創造出採用白色粘土作胎,集黃、赭、綠、藍、白中的幾色於一體的多色低溫釉陶唐三彩。唐三彩盛行於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主要是作爲陪葬用品。品種有人物俑、動物俑,以及壺、罐、盤、鉢等。

三彩人物俑的施釉,一般僅限於衣飾,而頭面手足留素胎,在燒成之後成以彩繪,藝人們巧妙地利用了三彩釉厚度大,在燒製過程中因流動而會形成垂滴、混合、暈開的現象,將二種以上釉料混合使用,燒成後呈出現互相浸潤,淋漓如凝脂的效果。有的更刻意追求染纈的圖案效果,着意塗點形,使之成各種參差錯落、變幻無窮、華麗奪目的花紋。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白、綠三色爲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爲冥器,因爲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朝時期唐三彩有哪六個工藝原理?是怎麼總結出來的? 第2張

唐三彩的生產工藝,主要經過選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開相等六個程序。它雖是陶器,卻又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黏土(高嶺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采用輪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則通過雕塑模製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兩次燒成的燒造工藝。先將胚胎成型晾乾,入窯經1000〜1100尤高溫燒出素坯;然後在已素燒冷卻過的胎體上施以鉛軸,第二次入窯經900冗低溫釉燒而成。

唐三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其釉彩的富麗反映出唐人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蓬勃向上的社會風氣,同時也折射出唐代社會文化藝術和對外關係的各個層面的內容。鳳首壺這些帶有異國器物造型特徵與色彩的器物,是唐代對外交流的見證,充分反映了唐朝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胸襟和氣魄。在唐代藝術中,三彩陶俑是對唐代最真實、最生動的記錄。它展現了唐代的社會風氣和各個階層的生活風貌。較爲出名的有:貴婦俑、文吏俑、侍女俑、胡人俑、駱駝俑、天王俑和駱駝俑,無一不體現唐代的富裕與繁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