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什麼在老將王翦看來,秦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才能拿下楚國?

爲什麼在老將王翦看來,秦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才能拿下楚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王翦的故事。

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攻滅楚國可以說是很精彩的。楚國實力非常強大,更有項家領兵坐鎮,那項羽可是能有機會爭奪與統一天下的人物,其他人也都是英勇善戰的名將人物。爲了消滅這樣一個對手,秦國也是耗費了很大的精力,而在老將王翦看來,沒有60萬人馬拿不下楚國,那麼,他爲什麼會這樣認爲呢?

秦朝滅楚的戰爭,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爭,相信很多朋友對此都很熟悉:悍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大敗而歸;而後秦王請出老將王翦,給了王翦60萬大軍,才終於踏平楚國。

那麼,爲什麼王翦堅持滅楚之戰必須要60萬大軍呢?想要了解其中緣由,還是需得比較一下李信與王翦二人攻楚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大概情況。

戰國末期,天下大勢已經明顯往西傾斜。起先稱霸的山東齊國,已經在與燕國的爭鬥中元氣大傷;而在馬陵之戰後,中原霸主魏國也從一流強國淪爲了二流;即便是歷經胡服騎射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中實力大減。秦國東掃六國的勢頭,看似已經無可阻擋。

然而,擺在秦軍面前的敵人,還有一個南方的楚國。

楚國的領地從黃河直到長江,廣闊無垠。即便歷經秦楚數場大戰,楚國的實力已經江河日下,但受惠於其廣大的疆域,它的體量還是足以拖垮來犯之敵。就算秦軍在兵鋒上已能勢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國打一場滅國之戰,還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爲什麼在老將王翦看來,秦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才能拿下楚國?

不過,當秦王問及文武衆臣如何滅楚時,年輕有爲的秦將李信顯然還是還是低估了看似頹靡的楚國,自稱只需二十萬人即可滅楚。只有老將王翦尚且看得清當時的形勢,因而堅持要求動用六十萬人馬。

出於對當時秦國綜合實力的考量,以及對王翦年齡的質疑,秦王認爲老將王翦已經開始變得“迂腐”和“膽怯”,非常不滿。因此,當秦國真正開啓滅楚之戰時,年輕的李信和悍將蒙武自然成爲了嬴政的不二首選。

其實,早在滅楚之戰前,李信已經在滅趙伐燕的戰爭中顯露出十足的軍事才能。但縱觀滅楚之戰前的幾場戰爭,李信均沒有統籌整場戰爭的經驗:滅趙之戰時,秦軍主力的統帥權還是集中在老將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過率領一部與王翦完成對趙國的合圍;而在伐燕之時,李信也不過率先遣部隊突入燕地,有先鋒之功。

因而,當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地之時,其本身的驍勇加上秦軍的戰鬥力自然是勢如破竹。但是,當我們認清李信的進軍方式時,卻不難發現他犯了兵家大忌——後方不穩。

一開始,秦軍自潁川郡出發,向南進攻平輿(今河南境內)和寢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獲全勝,可見如在正面衝突,楚軍並無多大勝算。可當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陽),準備和蒙武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時,昌平君卻突然在郢地發動變亂,切斷了李信的後路。與此同時,楚將項燕的軍隊也尾隨在了李信大軍的身後,最終乘着李信不備,突然殺得秦軍不知所措,大敗而歸。

究其緣由,正是因爲李信的貿然輕進,疏忽了後方的防備,才輸得如此之慘。

遭此大敗,嬴政只好親自來到王翦的故鄉找他,請他率軍攻楚。但當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萬軍隊,只能多不能少。

爲了統一大計,嬴政只好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與蒙武率軍60萬南下攻打楚國,秦王親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當時,秦國所能動員的兵力不過百餘萬,除去各地的防衛部隊和在提防燕、齊兩國的軍隊外,這六十萬人幾乎是秦國剩下的所有家當了。秦第一次開啓滅楚行動時,秦王嬴政首選李信的20萬大軍計劃,也正是這樣的原因。

而王翦這一次堅持要用60萬大軍滅楚的原因,則是基於以下三點的考慮:

爲什麼在老將王翦看來,秦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才能拿下楚國? 第2張

一.楚國軍事潛力確實不容小覷

雖然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國力已經穩居諸國之首,但是佔據了大片國土的楚國仍然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與秦軍抗衡。楚地原屬蠻荒之地,楚國人大多民風彪悍、勇於作戰。如果秦軍不能有足夠的軍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樣的失敗。但在統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擔第二次挫折。

因此,爲了確保勝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須以最強大的兵力壓向楚國。以楚國的國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萬楚人抵抗秦軍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萬人徹底擊垮楚國,無異於癡人說夢。

二.攻城容易,守城難

在李信伐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二十萬秦軍確實已能輕鬆打開楚國國門,縱使李信和蒙武兵分兩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見,秦軍要攻進楚地、攻下城池,都並非難事。可難就難在保住這些城池,同時要擋住楚軍的反撲。

要知道,滅楚行動打的可不是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不是爲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場滅國之戰,一場能把整個楚地徹底納入秦國統治版圖的全面戰爭。爲了這些,秦軍就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正面殺敵、後方防禦、保護糧道、探測敵情……如果僅憑二十萬人,還要照顧楚國這麼大的國土縱深,恐怕再強大的軍隊也分身乏術。

三.楚軍方勝,士氣正高

如果說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個人的想法,那麼李信伐楚之後,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堅定了。正如春秋戰國過去數百場征伐一樣,軍隊的士氣對於其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楚國人在項燕的帶領下剛剛獲得大勝,如果秦軍不以盛大的軍容出擊,那麼秦軍中頹喪的士氣將會導致又一次潰敗。

而當王翦入楚之後,爲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輕進,從而避開項燕主力的尾隨突襲或分割圍剿,即使是帶領着60萬大軍,他也沒有第一時間與楚軍展開生死決戰。相反,王翦手下的秦軍全然不像一個進攻者,他們在營寨中築起高牆,日日只顧操練,即便楚軍在城下叫陣好幾天也沒有人迴應。當然,這也並非王翦懶惰,而是其看得出楚軍旺盛的士氣,明白貿然出擊將帶來的後果。

確實,王翦的擔憂和考慮是對的。聽說秦軍再次來犯之後,楚國又一次動員大軍前來抵抗。但秦軍的堅守不出,就是讓楚國人無可奈何。甚至於,秦軍將士還在軍營裏玩起了投石遊戲來進行鍛鍊,不管楚軍如何叫陣,就是不管不顧。

爲什麼在老將王翦看來,秦國需要六十萬兵馬才能拿下楚國? 第3張

俗話說得好,“外行看指揮,內行看後勤”,秦軍這一次憑藉着強大後勤實力,與楚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消耗戰。楚軍面對秦軍的高牆束手無策,而秦軍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堅壁自守。最終,楚軍的糧草難以爲繼,項燕只得無奈命令軍隊向東撤去。

就在此時,王翦抓住戰機,果斷進攻,跟在撤退的楚軍身後窮追猛打。而此時的楚軍士氣和體力都已被消磨殆盡,根本無力應戰,於是很快,秦軍便踏平了楚軍的主力,之後不費吹灰之力橫掃了整個楚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