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與清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怎樣的?如何保護皇帝的人生安全?

明朝與清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怎樣的?如何保護皇帝的人生安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皇家護衛皇家警衛這個職業小編也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的,當然了,因爲比較的神祕嘛,那麼今天我們就着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看看皇家警衛吧,看看他們的工作,看看他們是怎麼保證皇帝的安全的,今天只說明清的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朝與清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怎樣的?如何保護皇帝的人生安全?

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一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算起來應該屬於中國歷史上大一統較長的朝代。時間既然長,宮廷內部發生奇聞怪事也就多,其中有名的“梃擊案”,便是一件著名的政治疑案。這件案件,一度成爲大明朝“國本之爭”中朝廷黨爭重要的“議題”。

案件本身過程不復雜,萬曆四十三年,一個名叫張差的天津薊縣人,手持一支棗木棒竟然堂而皇之的進入太子朱常洛位於皇宮的居所——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最後被侍衛擒獲。這件事之所以被當時以及後世稱奇,主要原因是,自古以來中國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宮禁嚴密,普通平頭百姓別說進入皇宮,即使靠近皇宮大門,都會被嚴格審查,現在,竟然有人手持棍棒如入無人之境的跑到皇宮之中,公然威脅太子的生命安全,要知道,洪武四年的正月,朝廷就下詔立內城門禁法律。當時規定“守門指揮千百戶日一更代,七卒三日一更代。凡內官內使出入皆用號牌,若有以兵器雜藥到門者,論如律。守門軍士失於覺察者,罪如之。若車駕出行,則以御史一員臨門察視。”由此可見,普通百姓要想進入皇宮,除了有內應,幾乎不可能。那麼這個案件繼續查下去,還真查出了“內鬼”,有兩個太監曾經伺候過萬曆皇帝的皇妃鄭貴妃,作爲內應勾結了這位名叫張差的農民。案件影響重大,超出了普通刑事案件的範圍,直接指向政治權鬥,所以,萬曆皇帝最後便匆匆殺掉主犯和太監結案了。

說到“梃擊案”自然衍生出明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否鬆弛的問題,其實,明朝對於宮禁規定極爲嚴密的。

當時紫禁城內,非特別徵召官員,“不能輕至”。所以不僅普通百姓,即使是朝中大臣也只能在外聽宣,不敢無事擅自進入。如此嚴密的宮禁以至於導致內外阻隔,下情不能上達的地步,可是“梃擊案”還是發生了,由此可見,任何的防範永遠都是相對的。而且明朝還有比其他朝代更加嚴重的沉痾,即太監的權力不受節制,閹黨與東林黨權力鬥爭殘酷,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如何防範,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

明朝與清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怎樣的?如何保護皇帝的人生安全? 第2張

清朝入主中原後,就吸取明朝太監擅權教訓,從順治帝開始就設立鐵牌於內務府,嚴禁太監干預朝政。康熙帝登基後,專門下令:“太監等不可假以威權,事發即殺之。”,所謂“天下大權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豈容假之此輩乎。”乾隆帝曾經說:“我朝列主家法,事事超越往古,而內廷制尤爲嚴密。”在這種“乾綱獨攬”的“執政理念”貫徹下,使得太監失去了掌控宮廷內的警衛調動的權力,同時清廷在紫禁城內不設統一的警衛機構和主管大臣,而是分別設立侍衛處、護軍營、前鋒營、內務府三旗包衣各營,神機營等警衛機構,實行分區分面的警衛辦法。各個機構的統領大臣,互相併不隸屬,各自對皇帝直接負責。清朝政府從根子上就斷絕了明朝太監權力過大導致亂政的基礎,從而使得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強大的保障。

清代是少數民族政權,對於漢族充滿了強烈的不信任,所以在宮廷警衛制度上,皇宮的警衛軍隊直接排除漢族人,將皇帝最信任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滿人中的精銳放在最接近自己的身邊紫禁城內,而紫禁城外圍則由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五旗官兵輪流值班。所以,北京城的八旗兵,都是以保衛紫禁城爲中心,內務府三旗駐紮在皇城之內,北京城由八旗滿人官兵守衛,整個都城內外,形成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防衛體系。

即便如此,紫禁城的牆上也要增派前鋒營、護軍營官兵輪流守衛,白天由闕左門值班司鑰長、天安門值班副印務章京帶領上城巡視,均二日更換。夜間則派三四品章京四人上城檢查。如果有官員覲見皇帝,必須要由御前大臣進行檢查,然後派侍衛將其帶到皇帝面前,接見結束後,再由侍衛帶出門外。除了對外嚴格執行安全措施,對內的檢查是也是非常的嚴格。乾隆四十七年皇帝下令,紫禁城內每天值班的王公以及領侍衛內大臣、大臣、部院大臣、都統、護軍都統等五人,從現在起每天晚上都要巡察所屬的侍衛、章京、護軍。從二更起一直到五更。如果有曠工以及睡覺者,一旦查出,立即治罪。不僅如此,朝廷也對宮中私藏武器,檢查非常嚴厲。凡是在宮中或者圓明園中發現有私藏鳥槍、火藥、“金刃器械”,一經發現,“照違旨例,加等問擬,即行正法。”

清廷在內部強化警衛制度,還在出入宮廷訂立了很多嚴格的規範。譬如,凡是王公大臣上朝,到下馬碑必須下馬、下轎。只有貝子以上王公,或者賞賜紫禁城騎馬坐轎的官員,入東華門,到箭亭旁必須下馬。入西華門,到內務府前必須下馬。不過,這一條有時候遵守了,反倒成了罪過。乾隆死去後,和珅貪污案發,嘉慶給和珅定了二十條重罪,其中有一條就是在圓明園和紫禁城騎馬坐轎。其實,和珅是乾隆活着時寵信的大臣,特許享受此等榮譽。現在嘉慶翻臉不認“祖宗定下的章程”,罵和珅“無父無君,莫此爲甚”,政治鬥爭折射出法律的可悲與可笑,有時候,還真是超越人的想象。

明朝與清朝皇宮的警衛制度是怎樣的?如何保護皇帝的人生安全? 第3張

王公大臣進入紫禁城,爲保證皇帝的絕對安全,其所帶的隨從也有一定限制。乾隆六十年時規定,親王所帶的隨從爲五人;郡王爲四人;貝勒三人;貝子二人;宗室一人;文武大臣隨從一到二人。到了嘉慶十六年,朝廷更加嚴格限制隨從人數,親王變成三人;郡王、貝子二人;至於文武大臣,更是隻能攜帶一名隨從。

凡是“官役官物”進入宮中,必須要查驗門牌才能夠放行。皇宮每天使用大量雜役,同時也消耗大量生活物資,所以,出入繁雜,爲了保證宮中安全,由內務府發放“火烙腰牌”。每次進入禁門,就要由護軍驗明後才能放行。而腰牌則每三年更換一次。不到期但是馬上有接任者,隨時要更換,並且報請景運門檢查覈實。宮中物資出入,必須由各衙門預先報告出門單,送到景運門值班處查驗,然後再通知各衙門是否可以出入。凡此種種,不及備載。

不過,不管如何加強宮廷安全措施,皇宮的太平,皇帝的安全其實始終與治國水平密切相關。也就是國家治理越清明,發生威脅皇宮的安全的事件越少。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一直到乾隆末年,紫禁城始終很平靜。自從嘉慶開始,政治上越來越污濁,官民之間越來越對立。嘉慶十八年,甚至出現天理教勾結太監,攻入紫禁城的事件,這遠比張差手持棗木棍更加嚴重。嘉慶在事件發後,還專門下了“罪己詔”,加強了宮禁的整頓,雖然略有改進,不過,宮廷內偷盜案件還是頻發,警衛制度越來越廢弛。等到清朝末年,武昌槍聲大作,即使皇帝身處鈦合金做成的皇城,也難以抵擋改朝換代的呼聲,遑論早已警衛廢弛的紫禁城,清王朝攜二百七十年的“列祖列宗偉績”,剎那間被掃到歷史的塵埃之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