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建國時沒有大規模建立都城,難道住的是隋朝大興城嗎?

唐朝建國時沒有大規模建立都城,難道住的是隋朝大興城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唐時期長安都是繁榮之處,人民安居樂業,一篇歌舞昇平。不過有人就有疑問了,唐代建國也沒有大規模建立都城,那都城是哪裏來的,難道還是住的隋朝大興城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建國時沒有大規模建立都城,難道住的是隋朝大興城嗎?

隋朝修建大興城時,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

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徵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爲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爲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爲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爲營建新都大監,將作大匠劉龍、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爲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爲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裏、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

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爲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鉅製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

唐朝建國時沒有大規模建立都城,難道住的是隋朝大興城嗎? 第2張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佈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着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爲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氣候悶熱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爲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纔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

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爲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着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爲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爲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爲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佈”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爲當時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上程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