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東漢的中央政府仍沿用西漢官制,但實際政治權力轉移到哪裏?

東漢的中央政府仍沿用西漢官制,但實際政治權力轉移到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以三公九卿爲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檯。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東漢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爲一級地方長官,地方軍隊的職權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御史臺體制貶損,成爲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爲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爲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的中央政府仍沿用西漢官制,但實際政治權力轉移到哪裏?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爲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爲上公,無太師、太保。漢獻帝末期,曹操遷都許昌,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爲,死後即廢。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爲太傅府羣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御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在遵循西漢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尚書檯”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

在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方面,劉秀進行了一系列措施。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省官的區分。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劉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

大司徒,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大司空,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東漢的中央政府仍沿用西漢官制,但實際政治權力轉移到哪裏? 第2張

大司馬,負責全國軍官的考覈,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爲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爲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爲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爲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西漢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或稱相國,丞相一人或兩人(左右丞相);次於丞相的有太尉與御史大夫,分掌軍政與監察。後丞相又改稱大司徒,太尉又稱大司馬,御史又改稱大司空,合稱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師、太傅、太保),爲榮譽職,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設九卿,總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宮官,與將軍尚書檯。

在漢之後的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演化中都有所體現。漢朝錄用官吏的徵辟制度和舉孝廉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先秦時代的世卿世祿制度及其孑遺,開創了中國延綿數千年的文官治國制度。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qīng)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爲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爲太傅、太師、太保爲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

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和太尉被稱爲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衆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爲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