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張璁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談及明朝大改革家,最爲廣知的是張居正,但實際上在張居正之前,明朝還有多個改革家,比如提出一條鞭法的桂萼、改革家徐階等,但還有一位大器晚成的改革家鮮爲人知,這就是浙江溫州人張璁,堪稱明朝最狠的改革家,47歲才考中進士爲官,卻在明世宗(嘉靖皇帝)初年三度位居首輔,史稱“終嘉靖之世,語相業者,迄無若孚敬雲”。

1530年,明朝首輔張璁(cōng)連上三本《議孔子祀典疏》,將矛頭指向了孔子,建議簡化孔子祭祀,其中一個是拆毀全國孔子塑像。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拍手稱好,有人破口大罵,身爲儒家門徒的張璁,爲何要簡化孔子祀典,並拆毀全國孔子塑像?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01

漢武帝尊孔之後,直至明朝中期,歷代文人與統治者的推崇,讓孔子地位達到巔峯,幾乎成爲中國版的教皇——儒教教皇。

根據明朝史料記載,一年竟要祭祀孔子五十多次,春、夏、秋、冬四上丁、四仲丁、八小祭、及祭日、每月的朔、望,甚至二十四節氣等都要祭祀,且不同的祭祀不能相互代替。祭祀規格非常繁瑣,專門爲祭祀服務的人數衆多,有喇叭戶、點炮戶、屠宰戶、燒水戶、運冰戶、運鹽戶等,且財物浪費更是不可勝數。

關於祭孔經濟負擔,有一個直觀的數據,即明朝皇帝賜予的曲阜孔府祭田,這類田地免交一切官府賦稅。

明洪武時,定給祭田二千大頃。歲收其租入,以供廟祀,餘悉爲衍聖公廩祿。……永樂五年二月,又賜贍廟田七十三大頃,正統四年八月,戶部奏準,存佃戶五百戶,湊人二千丁,專以辦納糧粒,以供祭祀。

一大頃等於三市頃,一市頃約等於如今的100畝,僅朱元璋與朱棣賜予的孔府祭田就高達2073大頃。如果算上孔氏各支族人暗地裏的土地兼併與明面田地,那麼整個曲阜孔氏掌握的土地無疑令人震驚。另外,所有曲阜孔氏子弟,只要是登記在冊的,都不用交人頭稅,都不用服徭役。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第2張

更爲重要的是,祭祀孔子不僅只在曲阜,而是全國範圍內經常祭孔。當然,曲阜是重中之重,其他州縣規模較小與頻率略少。1438年,因爲地方打着春秋兩季祭孔的旗號刮榨百姓,禮部尚書胡濙想通過確定祭品數量來解決這一擾民問題,於是上書:

比者湖廣桂東縣知縣範忠奏,本縣每遇春秋祭孔子,教官生員逼取祭儀擾民。各府州縣亦有此弊。請定其儀:豬每隻重七十斤,山羊每隻重二十斤,綿羊每隻重三十斤。其餘品物不繫出產者,鹿、兔以羊代,榛、慄以土產果品代。令風憲官嚴加禁約教官訓導生員,毋責取擾民。

總之,明朝中期之前,對孔子的祭祀規模與規格達到了頂峯,祭孔成了百姓一個重要負擔,也是權貴收刮民財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更爲可怕的不是經濟負擔,而是形式化、宗教化的祭孔,必然會進一步禁錮整個民族的思想。

02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天下文人幾乎都是他的門徒,即便祭祀典禮浪費嚴重,形式越來越誇張,但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一旦指責祭孔的這些問題,必然會遭到天下文人羣起而攻之。那麼,張璁如何改革孔子祀典問題的呢?張璁並未爲了否定而否定,而是找出了正當的不能再正當了的理由,令人拍案叫絕。

爲了改革孔子祀典,張璁一共上過三本《議孔子祀典疏》,每一篇都正大光明,都講究名正才能言順,讓人想反駁都很難。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第3張

一,拆毀全國孔子塑像

張璁在《議孔子祀典第一》疏中,指出祀典是萬事之表,不可不正,但祭祀孔子塑像就是不正。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塑像與真人之間必有差別,不可能一模一樣,哪怕照着畫像雕塑,也不能完全雕塑出一模一樣的。於是問題來了,既然孔廟裏的孔子塑像與孔子必然有差別,哪怕只相差幾根毛髮,那麼可能就不是孔子,天下人祭祀的是誰?大家非常隆重的祭祀,總不能祭祀一個莫名其妙的人吧。張璁借用大儒程頤的一段話說:“程頤論人家祖宗影有一毛不類,則非其人。彼親見其人而貌之,有毫髮不肖,似尚非其人,況工人隨意信手而爲之者哉!”

如今看來,這一理由有點較真,但古代是“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張璁的理由非常正當。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沒有爲孔子塑像的傳統,“今國子監有塑像者,不過因前元之舊,非聖朝之制”,明朝建立之後,新創的南京太學,只用神主,不設塑像。南宋大儒朱熹在《語錄》中說“宣聖本不當設像,春秋祭時只設主祭可也。”因此,從恢復中華傳統角度來說,也應該拆毀全國孔子塑像,採用木主(木製神位,上書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稱神主,俗稱牌位),否則就失去了祀典的民族意義。

對於張璁這一奏疏,天下文人沒辦法反駁,最終只能同意拆毀孔子塑像,這也是後世幾乎見不到孔子塑像的原因。上圖,現代人所立,72米高,全球最高的孔子塑像。

二,去掉孔子的王號

唐玄宗時,孔子進爵爲“文宣王”。宋真宗時,孔子變成“至聖文宣王”,所謂“至聖”,即爲聖人之最的意思。元武宗時,孔子又變成“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的封號達到了歷史的巔峯。但在張璁看來,給孔子加上這些王號,完全是諡號不正,不懂孔子真實思想。

《議孔子祀典第二》:“孔子作《春秋》,首書春王正月,所以尊周王也。他凡列諸侯有僭稱王號者,必特書誅削之。故孟軻氏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觀此,可以知孔子之心也。自夫唐玄宗加孔子以王號,至元武宗又加以大成之號,國朝因之,未之釐正。使孔子受此誣僭不韙之名”

孔子一生痛恨亂臣賊子,重視秩序、反對僭越,後人給孔子加王號,與孔子思想嚴重不符,也不符合禮制,所以應該去掉孔子王號。

與建議拆毀孔子塑像不同,這一次引起巨大爭議,朝野反對聲不斷,反對者認爲從唐玄宗開始到元武宗,最終封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是對孔子地位的完美詮釋,不該去掉孔子王者封號。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第4張

三,孔子真實身份:“至聖先師”

面對羣情激憤,張璁又寫了一篇奏疏,即《議孔子祀典第三》,其中有言:“三尺童子皆知所尊者,尊孔子以師也,非以王也。”因此,孔子思想具有教化意義,其真實身份應該是“至聖先師”,而不是什麼王者封號。

同時,都御史汪鋐又發出致命一問:“夫曰先聖先師,皇上幸太學拜之可也,若曰王,則豈有天子而可以拜王者哉。”汪鋐反擊非常凌厲,質問如果孔子是王者,那麼皇帝如何祭拜孔子?汪鋐這一番責問,讓反對者無言以對,只能同意去掉孔子王號。歷史上的汪鋐,是抗擊西方殖民侵略第一人,也是第一個提出“師夷制夷”的中國人,可惜如今鮮爲人知。

最終,羣臣經過商議,通過改革孔子祀典,主要有五條:一是去掉孔子王號,改爲至聖先師;二是改大成殿爲先師廟,大成門爲廟門,殿是皇家居所,孔子居所自然不該是殿;三是孔子門人等,不再擁有公侯伯等爵位,而是稱爲先賢某子;四是拆毀孔子塑像,改爲制木爲神主,擬大小尺寸,成爲定式;五是規定春秋兩祭十籩十豆,地方祭孔八籩八豆等,大大減少祭祀次數與祭品數量。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第5張

03

張璁改革之後,孔府有何反應?

明朝曲阜有三個重要職位,即衍聖公、孔氏族長、曲阜知縣,尤其是曲阜知縣一直由孔氏族人擔任,因此曲阜猶如國中之國,不僅能不停地吸取明朝財力供養孔府,還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地看待天下。

明末學者張岱曾與孔氏子弟交流,被氣得不輕:“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人家,小家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只有孔家最爲貴氣。於是,張璁對祭孔祀典的改革,孔府也只是有選擇性地執行,其中對去掉孔子王爵非常不滿,一直將“大成至聖文宣王”牌位保留着。

張岱之父張耀芳,曾經擔任山東魯王長史,在崇禎二年拜祭孔廟,就是找不到嘉靖皇帝冊封的“至聖先師”牌位,只能找到“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牌位,其餘孔子諸弟子的排位,曲阜孔府也是使用元朝封號,堅決不用明朝封號。張岱記述的原文爲:“(孔)廟中凡明朝封號,俱置不用,總以見其大也。”

孔府這些悖逆行爲,明朝皇帝未必不知,由於明朝文官勢力龐大,包括嘉靖在內諸多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但到了清朝,這一套玩不通了。清朝康熙年間,孔子後裔在孔子墓碑前建了一矮牆,擋住了“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的“王”字最下面一橫,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幹”(見下圖)。與此同時,在祭田數量上,清朝皇帝賜予的數量也大幅度降低,順治撥給孔府82大頃祭田,當時祭田大概有2000大頃,但乾隆年間孔府祭田只能找到1096大頃,後來又撥給了一些,總計達到1256大頃,遠低於明朝時期。

張璁是儒家門徒出身的,爲什麼後來要拆毀孔子塑像? 第6張

歷史上的張璁,雖然不太爲人所知,但透過他的改革,可以堪稱明朝最狠的改革家,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很簡單,張璁針對的都是硬骨頭,除了上文談到的拿天下文人信奉的孔子開刀之外,還針對皇親國戚、勳貴、宦官、官吏進行改革,每一個改革對象都不好惹。比如,當時諸王、勳戚、官僚“請求及奪佔民田者無算”,各種特權勢力對土地的掠奪達到了瘋狂的地步,嚴重到了天下額田減半的程度,但張璁頂住了各種壓力,將權貴吃到嘴裏的田地奪了回來,古今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改革家屈指可數,《明實錄》最終記載“清勳戚莊田,罷鎮守內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

由於張璁改革與反腐損害了皇親國戚、太監、官吏、權貴階級的既得利益,因而遭到瘋狂詆譭,幾次致仕離京,猶如一介寒儒,自己朝中爲官時,家中無一人雞犬升天,史書記載“居朝十載,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不濫蔭一子侄”。

總的來說,張璁改革雖然不算成功,但卻一掃明朝百年積弊,更爲後來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張璁改革孔子祀典,可謂打破了形式化的孔子崇拜,因此也被學者認爲是明朝文藝復興領袖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