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2018年11月27日,爲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死難的華工,由我國著名造型藝術家、北京金臺藝術館館長袁熙坤所創作的《凝固的汗水, 永恆的記憶》中國勞工的雕塑在法國的聖康坦市伊斯麗公元揭幕。僅僅在一年之前,在比利時西部的城市波普林格近郊布思本村,也矗立了座中國勞工的雕塑。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到1918年11月結束。 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向德國宣戰。此時戰爭形勢已經相當明朗,當時的北洋政府預判協約國肯定能取勝,匆匆忙忙向德國宣戰。而且也沒有派出部隊,只派遣了一些勞工到歐洲戰場。數萬名勞工死在異國他鄉。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北洋政府自顧不暇,宣佈“中立”。但時刻關注着戰局的發展。 袁世凱掌權時,樑士詒向他獻策:“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在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補” 。等到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主政,鑑於當時日本已參戰,他認爲:“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衆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將成局外之人,而我國參加,那將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時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 。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2張

進入1917年,經過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突破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這三大戰役後,德國元氣大傷,隨着戰局的進一步發展,同盟國戰敗已是必然。段祺瑞等人認爲,中國這個時候如果再不宣戰,戰後就得不到好處了。這個時候宣戰,戰後就可以作爲戰勝國分一杯羹。這是作爲當時積弱積貧的中國,提高自己國際地位的一個很好的良機,同時也能抑制列強,尤其是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發展。

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佈:“爰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對德國與奧國宣告立於戰爭地位,所有以前我國與德奧兩國訂立之條約合同協約,及其他國際條款、國際協議,與中德中奧間之關係者,悉依據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宣佈與德奧進入戰爭狀態,以前與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自動廢止了,當然,涉及到德國的庚子賠款,也就廢止了。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3張

爲此採取了一系列動作,既然是參戰國了,那就要主張權利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強化郵政權。宣佈對各國在中國設立郵局的郵件中國均有檢查權。 二是強化中國海事主權,頒佈了 《捕獲審檢庭條例》、《海上捕獲條例》。 三是收回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租借權等。 四是解除了德國在中國的武裝(由於當初慈禧太后向11個國家宣戰,攻打外國大使館,導致八國聯軍入侵,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外國有權以保護本國僑民爲名在中國駐軍。這是對中國最不利的一條,日本從而得以在中國駐軍,後來就是這些駐軍首先發動了侵華戰爭。)。因此希望能夠解除外國在中國的駐軍,首先從德國開始。 五是查封德國在華財產,停止對德國的庚子賠償以及所有的外債。 六是要求協約國其他成員暫緩中國的庚子賠款。 七是提高關稅。在原不平等《南京條約》“協定關稅”5%固定稅率基礎上,提高5%關稅。 八是以防範德國人和奧匈帝國僑民爲名,在天津周圍20裏內駐軍(根據辛丑條約,北京到山海關一線外國軍隊可以駐紮,中國軍隊不得在此駐軍)。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4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的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超強的戰爭能力使雙方戰鬥迅速進入白熱化。一場戰役動輒數十萬人的傷亡。造成英法俄等國國內兵員難以徵集。勞動力奇缺。亟需從海外殖民地動員大量的勞動力到歐洲戰場。補充兵員和勞動力的需要。

而中國既然宣戰了,除了主張權利,總要有所表示。其實在宣戰之前,英法俄等國鑑於戰爭導致傷亡巨大,兵員不足,已經在中國招募華工,從事建築、修路等工作。北洋政府出於戰後利益考慮,默許了這種行爲。宣戰後繼續派遣華工到歐洲戰場。 按照事先約定,打仗應該是歐洲人的事情,中國人無非在旁邊端端茶倒倒水。實際上不少華工也上了戰場,幫助修工事、運彈藥、擡擔架、掩埋屍體等,共有約30餘萬華工到了歐洲戰場,有約14萬人到了英法,到俄國的至少有20萬。大約有5萬餘名華工死亡。具體數字由於時間久遠 ,加之統計口徑非常不規範,當局者對勞工的生命漠不關心。具體數字只能是個大概,無法精準統計。

被派遣到歐洲的中國勞工待遇非常差。並且受到了歐洲人的歧視。但由於長期的共同戰鬥、生活、溝通。也有不少勞工和歐洲人建立了較好的關係。而當時中國國內並不夠太平,因此,戰後不少華工沒有回國,就長期定居在歐洲了。同時由於歐洲國內經過戰爭,男女比例失調。很多歐洲男人戰死在沙場,就有許多中國勞工在歐洲和當地的女人結了婚併成了家。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5張

戰後,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中國在提案中提出了撤走外國軍隊、 撤消領事裁判權 、歸還租界、 關稅自由等一系列主張。經過長達5個多月激烈的爭論,1919年6月28日,各戰勝國簽訂了《對德和約》。但是,日本以與中國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爲藉口,堅持要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當時的中國代表顧維鈞等人據理力爭,未能挽回局勢,美英法最終支持了日本的要求。 當時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引起輿論大譁,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國內輿論紛紛強烈譴責北洋政府喪權辱國。

1919年6月27日,《凡爾賽條約》正式簽字的前,中國勞工畢粹德郵寄了一個包裹給當時的中國外交總長陸徵祥,內有一把手槍和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苟簽名承諾日本之要求,請即以此槍自裁,否則吾輩必置爾於死地!署名:中國勞工山東省萊蕪縣牛泉鎮上裕村農民,編號97237,畢粹德。”北洋政府在輿論的壓力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身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一場非正義戰爭。巴黎和會其實質就是戰後的分贓。因此作爲弱國的中國在和日本的較量中處於下風也就成爲一種必然。 按照北洋政府的想法,還是傾向於先在合約上簽字,而對山東條款持保留意見。想把廢除德國領事裁判權、取消德國庚子賠款、戰爭賠償等內容通過《凡爾賽和約》先確定下來。北洋政府很擔心,如果條約現在不籤,將來和德國單獨談判連上述利益都得不到。但由於國內反對聲太大,北洋政府最終沒有敢籤。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6張

其後,又經過多方的外交努力,中國和德國經過多輪的磋商,反覆較量和妥協,終於在1921年5月21日與德國簽訂了《中德通商條約》,這是中國參加一戰獲得的最大的成果。條約規定:按《凡爾賽條約》原則對中國進行賠償,額外賠償中國處理德國戰俘的費用。德國以現金400萬元及津浦、湖廣鐵路債券等約4400萬元作爲戰爭賠款,此外,中國所欠德國商人及德僑等約4000萬元各類債務,由德國政府補償。以上合計8400萬元。如果再算上中國戰時獲得的德國船隻等物資,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賠款等,總額約2.5億元。

作爲一個戰勝國,又是一個弱國,戰後中國的所謂“修約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22年,通過華盛頓會議,中日兩國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例》、《魯案細目協定》,中國在山東的主權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條約規定日本交還膠州德國舊租借地給中國、撤離日本軍隊、相關公產移交中國等,同時保留了日本的部分權利,如開放膠州德國舊租借地爲商埠、允許沿岸產鹽販往日本等。後來又於1926年在維也納與奧地利簽訂了《中奧通商條約》。

北洋政府作爲一個軍閥政權,由於所處的時代侷限性以及自身處理事務的能力,體現在外交上,就是政策多變,帶有投機性質。其外交政策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聯合英美 對抗日俄”,到一戰“親日聯美”,再到巴黎和會“聯美製日”,見風使舵,企圖通過“以夷制夷”達成目的。但總體上不夠成功,沒有能夠很好地維護中國的利益。 由於中國當時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爲弱國,中國的外交舉步維艱。要在列強的夾縫中求生存,其難度是很大的。通過一戰這個機遇,以付出較小的代價,勉強躋身進入戰勝國的行列,是希望能以此獲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平等地位。

中國勞工的塑像爲什麼會出現在歐洲?中國勞工的塑像是怎麼創造的? 第7張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一戰後之所以能夠獲得戰勝國的身份,並取得了一定的利益。應當主要歸功於那些出國的勞工。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苦難,爲中國在國際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當時中國甚至曾經希望派遣勞工組成軍隊在歐洲作戰,通過參加戰爭,利用英法的裝備把中國人武裝起來,通過參加戰爭而達到強軍的目的。由於日本的強烈阻撓等因素,最終未能實現。

歐洲人至今還在紀念中國勞工,其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勞工當時確實對英法等國家有很大的貢獻。中國勞工用自己的生命,減少了歐洲人的傷亡,這一點歐洲人自己清楚得很。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的這些勞工是和他們共同作戰的。二是不少中國勞工的後裔至今在歐洲生活,已經融入當地的社會,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些人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他們會通過各種形式來開展紀念活動。矗立雕塑就是他們的一種紀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