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朱由檢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衆多,要麼貪婪昏庸、要麼殘暴冷酷、又或者是流連聲色之徒,若非要從罵名扎堆的亡國皇帝中,找出幾個感動中國的人物,崇禎帝朱由檢必在其列。

朱由檢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十七年披肝瀝膽,辛勞爲國,卻依然難逃亡國之命運。

1644年,北京城破前夜,朱由檢身穿滿是補丁的龍袍,在煤山之頂自縊殉國,而後清軍入關,城中百姓聚集一處哭求李自成禮葬崇禎帝,李自成有感於崇禎的氣節,以帝王禮在思陵厚葬朱由檢和周皇后。這是歷史上爲數不多的悲涼和溫情畫面。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崇禎的結局無疑是悲涼的,後人有感於此,哀其以身殉國的氣節,卻也對其救國無爲的政治能力深感痛心。

清代張廷玉在《明史》中有評價:

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當然,明帝國腐爛不堪命數將盡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但另一方面,朱由檢的責任也不由分說,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悲之人必有無能之爲,朱由檢雖勤勉有加,卻在治國上有心無力,而最關鍵也最致命的,就是他的用人無術。

朱由檢是朱常洛(明光宗)第五子,朱由校(明熹宗)的異母弟,早年喪母,自小而隨的孤獨感和挫折感決定了他長大後的猜疑和偏執性格,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必然不是好事。

崇禎一朝,短短十七年,朱由檢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14位兵部尚書,除掉總督11人、巡撫11人,被他以各種手段迫害的高官多達幾十人,在亡國前三年,關在牢獄的官員多達145人,可見其對下臣的殺伐果斷和金剛鐵腕。

而最讓人痛心的,應是袁崇煥。

崇禎登基之初,便輕易剷除了魏忠賢一黨,輕鬆沒一會,朝廷又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外有強敵,內有農民暴動,崇禎急需能征善戰的大將,而當時駐防遼東的袁崇煥,必然是絕佳人選。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第2張

一時之間,袁崇煥被委以重任,崇禎對其信任有加,加太子少保,賜尚方寶劍,而袁崇煥也不負所望,制敵壓暴戰功累累,可一旦功高,君臣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極爲微妙,其中制衡的一根線就越繃越緊,袁崇煥任督師時,手握皇帝特權斬殺了毛文龍,崇禎帝聽聞後,心底很是不爽,可礙於還要靠袁崇煥帶兵,不得不優旨褒答,下詔宣明毛文龍罪狀,並認定袁崇煥殺的好!

可幾個月後,皇太極略施“反間計”,崇禎帝似乎迫不及待般的,很快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打入大牢,1630年中秋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剮於北京鬧市,其兄弟妻子被流放在千里之外,家產悉數充公。

可憐一代名將,沒能亡在戰場之上,卻死在自己人手裏。

袁崇煥沒了,朝中無人可用,崇禎帝看上了楊嗣昌。

楊嗣昌,典型“紙上談兵”的書生官,琢磨些民生政策還行,論兵事,楊嗣昌實在缺了些實打實的經驗,當時民亂四起,兵部尚書一職遲遲空缺,崇禎召楊嗣昌“奪情”視事,楊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策略,這是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首先提出的治國之策,內憂外患,防外而安內,這個方向確實沒錯。

可隨後,楊嗣昌剿滅農民軍的策略,把他軍事上的無能暴露無疑,他將當時的農民軍按方位分爲“四正六隅”,由十巡撫分防協剿,構成“十面之網”。

楊嗣昌此策,不可說是下策,但對於當時朝廷,卻絲毫不實用,十面之網,協防剿敵,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有兵馬,就要有糧草,可當時朝廷的國庫已經虛空,楊嗣昌用了一招:加重百姓賦稅來補軍空,結果可想而知,更多的老百姓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圍剿不成,反倒接連失地。

即便如此,楊嗣昌並未得到任何的處罰,畢竟是崇禎帝親自選的人,有人彈劾,均被崇禎皇帝貶逐,其剛愎自用的品性可見一斑。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第3張

到了明朝末年,農民暴動加劇,而後清兵不斷入侵,朝廷內外受敵,兩線作戰,局勢嚴峻,崇禎帝自知兩面作戰難以爲繼,私底下同意以楊嗣昌爲代表的“議和“主張,可他又遲遲不願承認此事,千萬將士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而崇禎帝卻因爲自負陷入和與戰的糾結之中,正是在他的兩難之間,明朝走向了滅亡。

可以說,崇禎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明朝覆滅的結局,而作爲一個亡國之君,崇禎帝的身上多少有一些苦楚和無奈。

崇禎剛即位,就趕上了連年大旱,《漢南續郡志》記: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旱蝗並災,疫情又爆發,在這種不可抗因素下,盜匪與流民並起,民間暴亂頻發。

所以,儘管崇禎帝如何勵精圖治,在流年不利的先天條件下,還是無濟於事,可憐嗎?可憐,但也可恨!

前文說到,崇禎帝在位之時,迫害了不少臣子,或許是因爲他多疑的性格所致,那麼他最爲倚重和信任的那些人,又是如何呢?

北京淪陷之後,崇禎生前十分喜歡的學士周鍾,帶頭在他靈柩前表達羞辱。他格外信任的襄城伯李國貞,忙不迭地帶兵投降。而兩位頗受崇禎器重的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一個出四萬兩白銀送給農民軍,一個主動示好投靠,賭咒發誓大罵崇禎無道......

而那些被他提防懷疑的人,卻先後盡忠到底:

被崇禎斥責過“抗敵不力”的盧象升,浴血戰死鉅鹿。

被崇禎拷打到耳聾的孫傳庭,壯烈殉國於潼關。

因爲直言進諫而被趕回家的熊開元,明亡後出家爲僧,拒絕入仕。

被罷官回家的劉宗周,在南明時代毀家紓難,率領一支民團奔赴抗清前線,英勇就義。

崇禎帝的以身殉國,爲什麼沒能感動滿朝文武? 第4張

崇禎之悲劇數百年來令人惋惜,惋惜他的悲涼結局,而更多的,卻是痛心他作爲一國之君,不知人善用,在明末政治形勢如此複雜危亡之際,接連在戰略、用人和御下方面,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喪失中興之機,大好河山就此拱手送人。

而一心爲國,勤政有餘的崇禎帝,在身後,得到的也只是臣子們的羞辱與背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