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博士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它在各朝各代有着怎樣的變化?

博士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它在各朝各代有着怎樣的變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博士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博士在古文中是一種官名。始見於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人才。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爲太常屬官,官秩爲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

博士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它在各朝各代有着怎樣的變化?

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爲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碩士這一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博士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它在各朝各代有着怎樣的變化? 第2張

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爲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爲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爲學士之首,均爲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祕書官,負責爲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爲文學著作之官。

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爲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爲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爲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爲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爲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