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岳家軍真如小說裏的那樣,是南宋初年戰力最強的存在嗎?

岳家軍真如小說裏的那樣,是南宋初年戰力最強的存在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對於岳飛和岳家軍的印象與相關知識,可能大多都來自評書演義《說岳全傳》及以其爲基礎衍生出的各類小說、影視劇、遊戲。在這些作品中,岳家軍無一例外均被描述成南宋初年宋軍中規模最大、戰力最強的存在。不論多麼艱鉅的任務,似乎只要岳家軍出馬,定可一戰成功。而與之相比,其餘宋軍各部的表現則多少有些不堪。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岳家軍真如小說遊戲裏展現的那樣,是南宋初年宋軍戰力最強的存在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岳家軍真如小說裏的那樣,是南宋初年戰力最強的存在嗎?

決定一支部隊戰鬥力的方面有很多,拋開人力無法左右的天時地利等因素,能夠對部隊強弱產生重要影響的,莫過於規模、戰鬥意志和技戰術水平,而戰績和歷史評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隊戰鬥力的高低。

因此,我們不妨從這幾個方面來入手,探討一下岳家軍的成色究竟有幾何。

我們先說岳家軍的規模。

不論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哪怕是到了信息化主導戰爭的今天,部隊的規模至始至終都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不然,古今中外各路兵聖戰神也不會將“多多益善”“集中優勢兵力”等原則奉爲圭臬。

自建炎三年(1129年)岳飛出任東京留守司統制官,開始獨立成軍後,“岳家軍”最初的人數始終徘徊在一萬上下,直到紹興五年(1135年)擊破楊幺起義軍後,“得壯丁五、六萬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0)後,岳家軍由此飛速擴充,並在隨後一年之內發展到近十萬人的規模。

此後到岳飛被罷去兵權的紹興十一年(1141年),岳家軍雖也幾番吸納新生力量,但由於連年征戰帶來的消耗,其規模還是基本上維持在十萬人左右。關於這一點,現存史料的記載較爲一致,如:“故少保岳飛頃提十萬之衆,留屯沔、鄂”(《鄂國金佗續編》卷14);“飛提重兵十餘萬”(《中興小紀》卷29)。

紹興六年,宋廷出於戰事安排,正式建立行營護軍體制。此時韓世忠的行營前護軍兵力八萬,張俊的行營中護軍兵力八萬,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兵力五萬二千,吳玠的行營右護軍兵力七萬。此外,楊沂中統率的殿前司兵馬三萬,劉錡麾下的八字軍餘部二萬。相較之下,岳家軍(正式官稱爲行營後護軍)十萬人的規模毫無疑問是宋廷官軍諸部中人數最多的。因而從數量上講,岳家軍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宋初第一軍。

岳家軍真如小說裏的那樣,是南宋初年戰力最強的存在嗎? 第2張

說完數量,再說說質量。

俗話說人多了隊伍難帶,一支擁有十萬人的大軍如果不能有效統御,人數再多也無非是烏合之衆。但偏偏岳飛是個統兵帶兵的奇才,在他手下,這樣一支將士出身五花八門、且分成12支不同部隊的“雜牌軍”,竟被鍛造成一支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首先,岳飛對於官兵的日常訓練是極爲嚴格,甚至是嚴苛的。

史籍記載他“止兵休舍,輒課其藝,暇日尤詳,至過門不入”(《鄂國金佗續編》卷9)。也就是說,岳飛從不允許官兵放羊,只要有時間,就會組織大家進行訓練,甚至對此專注到路過家門也不入,頗有大禹之風。

在訓練中,大小將士“如注坡、跳壕等藝,皆披重鎧,精熟安習”(《鄂國金佗續編》卷9),平日訓練時跳壕、爬坡、衝鋒一類的基本技藝,將士們都要按實戰標準全身披掛進行。這樣在真正戰鬥時,大家就不會因爲有了裝備的負累而變弱,從而保證了戰鬥力。

其次,岳飛極其注重官兵的紀律養成。

那句著名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續資治通鑑》)便是對此的最好寫照。大軍每到一地,他“必自從十數騎周遭巡歷,惟恐有一不如紀律者”“取人一錢者,必斬”(《獨醒雜誌》)。

在嚴格的紀律約束下,岳家軍養成了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軍風,戰時上下齊心,絕無聞令而不動、見難而退者,“屢以是破賊鋒”(《鄂國金佗續編》卷4》)。相比之下,劉光世軍“貪財好色,沈酣酒色,不恤國事”(《朱文公文集》),張俊所部“平居無事,未嘗閱習,其甚至於白晝殺人,而奪其財”(《三朝北盟會編》)。因而他二人的軍隊在面對金軍時無不是兵敗如山倒,難堪大用,“百姓之心皆失所望”(《三朝北盟會編》)。

再次,岳飛雖爲大將,每戰必身先士卒。

後來孝宗在爲其議定諡號時,也不無感慨地稱讚他“臨戰親冒矢石,爲士卒先……則不知有其身。”(《武穆諡議》)。俗話說,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打仗的時候作爲指揮官,最應該喊的就是跟我上,而不是給我衝。有了這樣模範的領導,岳家軍在戰場上就好比出籠的猛虎,人人奮勇向前,無往而不勝。

即便是與岳飛齊名、並稱“韓嶽”的韓世忠,其麾下除背嵬軍、前軍、中軍尚稱精銳外,其餘諸部在戰時也不過“務求自保”(《續資治通鑑》)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