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各國爲什麼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僅僅是爲了維護和平嗎?

古代各國爲什麼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僅僅是爲了維護和平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古代的和親,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和親是一種政治外交手段,是利用這種聯姻的模式來擴大或是保護自己的勢力。在歷史上,和親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種和親名義上佔據大義,停止了兩個敵對雙方陣營的戰爭,其實就是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妥協,往往每一個和親者都帶着自己的使命,用和親者的的一生換取短暫的和平,裏邊包含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往往只有自己才知道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首杜甫的詩更能表現出多數和親者那悲涼的人生。

周時現和親,此後層出不窮

“和親”這種政策在歷史上出現的非常早,史料記載中東周的周襄王時期就有了這種政策,周襄王當時意欲伐鄭,奈何怕自己實力不足,便迎娶了狄女爲王后,就這樣,周襄王獲得了戎狄的幫助,雙方共同討伐鄭國,在戰爭勝利後,雙方共同瓜分完了鄭國的土地和財富。

古代各國爲什麼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僅僅是爲了維護和平嗎?

很明顯從雙方政治利益的角度來講,這次的和親是非常成功的,雙方都獲得了想要的利益。也是在這次事件之後,歷史上的和親開始層出不窮,這種現象也是在漢唐之時最爲興盛。

漢爲安撫,唐爲以夷治夷

據《漢書》記載:“後四年,老上單于死,子軍臣單于立……漢復與匈奴和親。”

之所以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首先有個原因就是國力暫時的孱弱,這絕不是某個皇帝的突發奇想,其實是整個政治集團深思熟慮以後的結果。敵對勢力的逐漸強大,就像是漢朝時期的匈奴,漢朝初立之時,百廢待興,連年的戰亂導致國力孱弱,相反匈奴卻是日益強大,初建的漢朝暫時無法抵禦匈奴的入侵,只能接受了和親的政策,維護住暫時的和平。但是這種和親在維護邊境和平,穩定發展上確實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古代各國爲什麼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僅僅是爲了維護和平嗎? 第2張

唐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但在唐朝的時候,中原王朝依舊採取了和親的政策,曾經派遣的和親者有數十位,既然國力強盛,不懼戰爭,爲何仍然採取和親?其實這是和親的另一個原因,查看唐朝和親公主的資料會發現,這些和親者並不是嫁給某一個特定陣營,反而是多方陣營都有和親者嫁過去,與漢朝和親不同的是,漢朝當時的和親爲了自保,保證邊境的和平,但唐朝的和親是爲了“以夷治夷”,意思就是利用多方勢力,使得它們互相牽制,而這多方勢力共同支持唐朝,彰顯唐朝的國威。

古代各國爲什麼屢屢出現和親這種政策?僅僅是爲了維護和平嗎? 第3張

需求不同,功能不同,原因不同

和親根據其雙方政治需求的不同,這種政策帶來的功能及性質就不同,一般分爲同盟、安撫等等多種類型。也是由於類型的不同,造成中原王朝屢屢和親的原因也不同,除了上述漢朝的這種爲了安撫匈奴外,還有爲了發展雙方陣營的友好關係,雙方爲了結爲政治聯盟共同進退等等,總而言之,和親就像是戰爭一樣,也是爲政治所服務的。

至於和親的所帶來的好壞,在不同的角度也是不盡相同,在用和親換和平的角度來說,這是一件屈辱妥協的政策,但是在客觀總體上看,和親也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各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維護了這種友好的關係,在多數和親者自身來看,這種非自願的政策帶來的結局肯定是悽慘的,就像是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劉細君寫過一首詩“居常士思兮心內傷,願爲黃鶘兮歸故鄉”,可以看出劉細君當時悲愁、思想的情感狀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