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既然古代沒有冰箱,人們如何將食物保存得更長久一些?

既然古代沒有冰箱,人們如何將食物保存得更長久一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食品防腐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很早以前,人們就意識到在低溫狀態下,食物可以保存得更長久一些。於是古人把冰塊放在箱子裏,以保持低溫狀態,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可以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想要使用冰箱,必須得有冰。在夏季,自然環境中一般是不會有冰的。於是,古人在冬天冒着嚴寒去水裏鑿冰,然後把它們存放在冰窖,等到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用。早在先秦時期,奴隸主們就常常逼着奴隸們在寒風凜列中去河湖中爲自己鑿冰。《詩經》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入凌陰”的詩句,“沖沖”指的是鑿冰的聲音,而“納入凌陰”指的是放入地窖中。

既然古代沒有冰箱,人們如何將食物保存得更長久一些?

古代的藏冰,用途雖有很多,但主要還是用於食物的冷藏,保鮮防腐。凌陰是儲冰的地方,爲了加強管理,朝廷還專門配備了管理冰庫的專門官吏,名曰“凌人”。到了清代,這項工作由工部負責,設專人管理,紫禁城內就曾設有冰窖5座,藏冰近3萬塊。

宮廷中還專門設有“冰廚”,不但是儲存食物的場所,還是夏季爲帝王供備飲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爲“冷宮”。冰廚一般設於地面下,室內多挖有冰井,井內用陶製井圈疊套成井壁,下有與井的直徑同大的陶鑑作爲井底,裏面的環境非常清潔,可以放入各種食物。炎炎夏日,冰廚裏如同開了空調,在裏面工作還是個美差呢。

而在地面上,人們則使用“冰鑑”來保存食物。所謂“冰鑑”就是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算起來,“冰鑑”該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冰箱”了。

春秋時期的“冰鑑”是用青銅製作的,看上去像是方形的箱子,上面有蓋子,當中放着一個方壺。冰鑑中的方壺,裝滿了酒,在鑑與壺間的空隙裏放上冰,便可以享受到“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在那個時代已經是相當奢侈了。

到明朝時,北京城裏的皇公貴族們都普遍配備了這種冰箱。不過這個時期的冰箱的材質已經變成黃花梨木或紅木了。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箱子兩側有銅環便於搬運。上面蓋着兩塊鏤空的木板,一塊兒可以活動方便使用,木板上的小孔實際上就是排氣孔。冰箱內還掛着錫裏,保護箱體不受冰水的侵蝕。每當暑熱來臨,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除此之外,冰慢慢融化還可以調節室溫,起到空調的作用。

既然古代沒有冰箱,人們如何將食物保存得更長久一些? 第2張

這還不算什麼,到這時海上已經出現了“冷凍船”。沿海漁民,在冬季儲存大量的冰,到了夏季出海冷凍鮮魚,叫作“冰鮮船”。明朝萬曆年間,有人在六月炎夏使用這種船跨越3000裏的距離把江南的鰣魚運到北京,想必“物以稀爲貴”,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

其實,無論冰箱還是冰鑑,平民老百姓是沒有條件使用的。但老百姓有自己的方法,老北京人會用提籃盛上瓜果,然後把籃子送到井下去,使瓜果泡在冰冷的井水中,然後就可以體驗到冰涼的感覺了。

可以說,用冷藏法使食物保鮮,在文明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西方,英國科學家培根爲了揭示冰藏保鮮的祕密,經常出入冰庫着了涼,結果轉成肺炎,爲科學獻出了生命。在中國,古人也早就提出了“夏月造冰”的理想,不過只是空想而已,直到發明了人工製冷器,人工製冰才變成了現實,人們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地冷藏食物了。不過,冷藏過後的食物總是缺少了點味道,吃的東西還是“新鮮出爐”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