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除了馬謖外,適合鎮守街亭的將領還有誰呢?

除了馬謖外,適合鎮守街亭的將領還有誰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街亭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三國時期諸葛亮爲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於蜀漢建興六年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戰,因參軍馬謖違亮節度,依阻南山,被魏將張郃絕其汲道,大敗馬謖於街亭。街亭失守,蜀軍主力潰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

除了馬謖外,適合鎮守街亭的將領還有誰呢?

一統天下,恢復漢室,一直都是諸葛亮的夙願。爲此,對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是由於馬謖失去戰略要地街亭,令行動失敗,也最讓人惋惜。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登基。當時的魏國,政權交接,而蜀漢已經休養生息數年,此時正是北伐的好時機。

諸葛亮也志在必得,調遣十萬大軍,聲東擊西,派趙雲、鄧芝率軍一萬設爲疑兵,牽制住曹真主力,自己卻統率大軍從另一條線路出發。曹魏方面沒有準備,倉促應戰。蜀漢勢如破竹,連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士氣高漲。最後,曹魏派名將張郃帶兵退敵。在戰略要地街亭,需要防禦張郃的進攻。許多人建議老將魏延、吳壹來防守,但是諸葛亮沒有答應,而是任命馬謖守街亭。

馬謖當時的身份是參軍,沒有單獨領兵打仗的經驗。但他自以爲熟讀兵書,因此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率領士兵在山上據守。他認爲居高臨下,打仗時正好可以勢如破竹。經驗豐富的副將王平,多次反對這種作戰部署,但苦諫無用,馬謖不聽。張郃趕到山下,截斷水源,結果蜀軍不戰自潰,街亭失守。此次北伐由戰略進攻轉爲防守,諸葛亮無奈,只好率兵回蜀,北伐宣告失敗。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諸葛亮要承擔不小的責任,當時蜀漢衆將中能鎮守街亭的並非只有馬謖一人。到底誰纔是真正適合鎮守街亭的人?

要全面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根本上來進行分析。首先,根據當時的情況,趙雲雖然勇猛無比,又是身經百戰,還是常勝將軍,但是畢竟趙雲當時已經年邁了,所以,趙雲並非最佳人選。當時,在蜀國的大將中,還有一個人,同樣經驗老到,而且正值盛年,他就是魏延。魏延實戰經驗豐富,而且不得不承認他統兵有方。不管是在戰術上,還是在形勢分析上,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過人的分析能力。所以如果當時諸葛亮安排他去鎮守街亭,去和魏國張郃對擂,他肯定不會犯下馬謖那樣的錯誤。

諸葛亮爲什麼要馬謖來守街亭?

第一:馬謖的身份不簡單。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諸葛亮的至交好友。馬良跟隨劉備出征伐吳,最後死在了伐吳戰爭中,馬良在臨死前寫信給諸葛亮,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弟弟馬謖。對於至交好友的託孤,諸葛亮沒法推辭,待馬謖就像親兒子一樣,恨不得將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馬謖。其次,馬謖還算得上諸葛亮的半個老鄉,馬謖老家是襄陽宜城,而諸葛亮一直在襄陽隆中種地,在戰亂中,碰到老鄉顯得格外的親切。所以,諸葛亮決定街亭便由馬謖去守,傍身的還有三個錦囊,再不濟拖住張郃也可以。

第二:馬謖與諸葛亮同屬一類人。

馬謖是什麼人?讀書人。這一點和諸葛亮一樣,在北伐之前,諸葛亮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領兵打仗的經驗,只是熟讀兵法,然後再由自己一點點摸索出排兵佈陣的門道。南下平叛孟獲之亂時,馬謖一句攻心爲上令諸葛亮大爲佩服,諸葛亮堅信,馬謖就是第二個“自己”,同樣是熟讀兵書的讀書人。

街亭是馬謖的一塊“試金石”,也是馬謖的終點。諸葛亮本以爲馬謖會對自己言聽計從,沒想到的是,脫了繮的馬謖實在太“野”,錦囊根本不看,照搬照舊兵書所學的陣法,不會變通、不會審時度勢,更可氣的是不善於聽取他人的建議,王平曾多次勸諫馬謖不該上山自斷水源,可惜馬謖早已進入自己的小世界,哪怕是諸葛亮來了都沒用。

回到成都後,諸葛亮追究責任,馬謖被斬,諸葛亮也自貶三級。雖然當時有很多人爲馬謖求情,但是諸葛亮最後還是下定決心,痛斬了馬謖。爲什麼要斬馬謖?直接原因就是馬謖爲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導致街亭失守,三萬士兵陣亡,直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作戰失敗就斬首,對將領來說,未免太不公平。況且,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一生也經常打敗仗。

還有人認爲,馬謖被殺,是做了別人的替罪羊。北伐戰爭,聲勢浩大,卻勞民傷財,最後一無所得,因此必須給蜀漢人民一個交代,所以馬謖就成了背鍋俠。而街亭失守,兩個人的責任最大,一是馬謖,用兵不當。二是諸葛亮,識人不明。所以,馬謖是爲諸葛亮背鍋。這就有點腹黑諸葛亮了。諸葛亮治理蜀漢,一直賞罰分明,依法治蜀,這才讓蜀漢人民信服,讓後世敬仰。因此,諸葛亮絕不會爲了個人得失,去殺馬謖。

其實,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蜀漢政權,表面看起來一團和氣,其實是由三股勢力組成,即本地的益州集團,後來劉璋帶來的東州集團,以及最後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而劉備集團的到來,必定侵犯了另外兩個集團的利益,遭到排斥。劉備在時,還可以壓制其他兩個集團。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爲了平衡各集團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策略。這雖令他們厭煩,但還可以勉強接受。

此次諸葛亮任用馬謖,算是任人唯親。因爲早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就曾評價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且守街亭前,是諸葛亮力排衆議,任用馬謖,結果導致了失敗。雖然諸葛亮一直很賞識馬謖,但是如果此次處理不當,沒有令人信服,那麼諸葛亮就有包庇的嫌疑。因此,爲了內部團結,蜀漢長遠大計,諸葛亮才決定痛斬馬謖。

諸葛亮一定要處死馬謖嗎?很多人反對這個決定。當時有個叫李邈的就說過:“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就連諸葛亮的親信蔣琬,也認爲馬謖不該殺。如果讓馬謖戴罪立功,不是更好嗎?知恥近乎勇。更何況,人才難得。其實,蜀漢集團後期,人才是很缺乏的。有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正說明了這種情況。雖然,劉備對馬謖下了評語,但不可否認,馬謖是個人才。要不然,當初守街亭時,諸葛亮也不會讓他去。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馬謖就曾獻計:攻心爲上,攻城爲下。而且,馬謖也和諸葛亮經常討論一些政事,深得其賞識。《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馬謖的評價是“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因此,馬謖還是很有水平的。

早在荊州時,馬謖就跟隨劉備了,資歷也算比較老。以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綿竹縣令。綿竹關可以說是成都的一道安全屏障。在蜀國敗亡的時候,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在綿竹。後來馬謖升任成都縣令,成都是蜀漢的都城,也是政治、文化、經濟的核心地帶。最後馬謖升任越嶲太守,越嶲是蜀國的西南邊境,屬於比較難管理。

從馬謖的履歷中可以看出,他做官的地方都比較重要,而且擔任的都是文官。即使從軍,他的身份也都是從事或者參軍,沒有過獨自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能力。因此,馬謖的被殺和諸葛亮不無關係。因爲馬謖是一個政務型人才,而諸葛亮非要讓他領兵打仗,結果釀成悲劇。如果把馬謖放在合適的位置,他肯定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除了馬謖外,適合鎮守街亭的將領還有誰呢? 第2張

其實,從馬謖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在一些方面令人敬佩,但是在用人這塊,的確不如劉備。諸葛亮事必躬親,凡用刑二十軍棍以上,必要親自過問。這樣,雖然不會出錯,但也導致了其他人很難得到鍛鍊,這纔會導致蜀漢出現人才匱乏的情況。蜀漢政權只有一個州,諸葛亮就非常操勞,如果地方擴大,用在全國,那就很難治理。對於馬謖這個人,可以說非常可惜。他只是被領導放錯了位置,發揮不了自己的特長,導致失敗,最後又難逃其咎,成爲了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