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晁錯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公元前154年,正是漢景帝三年。曾經的太子老師、如今皇帝寵臣的晁錯,穿着朝服來到長安東市。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會在這裏被處予腰斬之刑。在中尉宣佈詔書的那一刻,他應該想到了商鞅。他青年時代學習了商鞅的法家思想,並以商鞅爲偶像,今天遭到了和商鞅相似的命運。他可能覺得,這也許就是法家的宿命!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晁錯和賈誼

晁錯和賈誼是漢文帝時期最優秀的青年才俊,他們都是學兼儒法的人。不同的是,賈誼以儒爲主,以法爲輔,骨子裏是儒家思想;晁錯以法立身,緣儒飾法,骨子裏是法家。

晁錯出生的那一年,楚漢戰爭已經結束,大漢帝國剛剛建立。承秦之餘緒,學習法家思想是當時社會的潮流,晁錯就是趕潮流的士人之一。他不辭勞苦,從家鄉潁川郡來到河內郡軹縣,跟隨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夢想着和商鞅一樣,名垂千古,澤被後世。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晁錯很快就學有所成,並被推薦到漢中央任職。不久,他又很榮幸地得到一次進修學習的機會——跟隨齊國伏生學習《尚書》。伏生年過九十,是《尚書》的唯一傳人,能跟隨他學習獨門絕技,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我至今不能明白,太常爲什麼會派晁錯這個法家高才生去學習儒學,是當時實在沒有可派的儒生,還是想重點培養這個優秀青年,讓他學通儒法?

不管怎樣,晁錯去齊國學習《尚書》了,學得很艱難。因爲伏生說的是齊地方言,而且因爲年老而口齒不清,他必須藉助伏生女兒的翻譯才能略知大概。

但晁錯深知責任重大,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總算把《尚書》學懂弄通。當他把自己的學習心得上報漢文帝,立刻得到皇帝的首肯,得以升爲太子舍人。

對晁錯的人品和才華,漢文帝是非常賞識的,讓他去當太子的老師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但文帝又不敢大膽重用晁錯,因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年的賈誼就是個鮮活的例證。賈誼是多麼優秀的青年才俊啊,談論時政鞭辟入裏,建言獻策切中要害。正因爲太優秀,升遷得過快,遭到衆大臣的羣起攻擊。對於晁錯,不能讓他再成爲第二個賈誼,必須把他作爲後備幹部儲備起來、保護起來。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第2張

晁錯和申屠嘉

公元前157年,太子劉啓即位,大漢王朝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一年,晁錯被任命爲內史,即首都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史雖然不是中央高層官員,但職務非常重要,加之他和新皇帝的特殊關係,景帝非常信任他,對他的寵幸超越了九卿,甚至超越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丞相申屠嘉。

申屠嘉知道自己並沒有宰輔之能,當上丞相只是文帝平衡各方關係的權宜之選。他甚至對丞相之位有所畏懼,想想之前的周勃和張蒼,其才能、資歷和聲望都非他所能及,他們都難以在丞相職位上善終,何況自己。所以,他只想做一個維持現狀的丞相,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但是,晁錯卻偏偏要無事找事,並且繞開他這個丞相,不斷間言奏事,更定了不少法令條文,這讓申屠嘉很是惱火,只是苦於找不到一個扳道晁錯的機會。

很快,晁錯犯了一個小失誤,被申屠嘉看在了眼裏。原來晁錯所在的內史府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晁錯爲了出入方便,自作主張鑿了一道牆,開了南門,而這堵牆正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申屠嘉決定以此事奏報景帝,誅殺晁錯。晁錯聽說後非常害怕,連夜跑到宮中,拜見皇上,向景帝自首,說明情況。到了第二天早朝申屠嘉奏報後,景帝就替晁錯打圓場,說那堵牆不是宗廟圍牆,並且這是他讓晁錯做的,因此晁錯沒有罪過。

景帝明顯的袒護讓申屠嘉氣憤不過,回到相府之後不久便吐血而死。

氣死了當朝丞相,晁錯不僅沒受牽累,反而更加貴幸,後來還被任命爲御使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第3張

晁錯和他的父親

氣死丞相併非晁錯的本意,他並不覬覦丞相之位,對申屠嘉也沒有私怨,他從來沒有在景帝跟前諂言詆譭丞相。實際上,雖然滿朝文武大多不喜歡他,但他並不想憑藉皇帝的寵幸進行打擊報復。相對於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這些都是小事,沒有必要在這些小事浪費精力。

在他的心中,只有這兩件事纔是大事:一是削藩,一是抗擊匈奴。而要抗擊匈奴,先要完成削藩,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他已經43歲了,沒時間再等了,他必須抓緊機遇,完成這兩件大事,成就一段明君賢臣共創偉業的歷史佳話,就像當年的商鞅和秦孝公。

擔任御史大夫不久,他就上書景帝,提議削藩。雖然有景帝的支持,衆大臣不敢挑明反對,但私下卻議論譁然。很快就傳到了晁錯父親的耳中。

錯父專程從潁水趕來,勸告晁錯不要削藩,因爲削藩實際是侵削諸侯,離間皇室宗親,這會給自己帶來無妄之災。晁錯心裏明白,改革家大多也不得善終。但謀國者不謀身,爲了國家,他甘心成爲君王手中一把射殺猛獸的良弓,成爲君王身邊一隻忠心護主的獵犬,哪怕事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晁父也理解兒子。他從小就教育兒子要忠君愛國,做國之棟樑,兒子現在的所作所爲正是爲了大漢江山永固,錯了嗎?沒有錯,只是他一直認爲,忠君報國憑的是一腔熱血,一身本領,從沒想到有時還需要用整個家族的命運爲代價,這個代價太過沉重!望着兒子堅定的眼神,他似乎看到了全家老小受盡折磨,被押赴刑場的場面,與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我了結,他心一橫,最終飲藥身亡。

晁父的死,沒有動搖晁錯削藩的決心,或者說劍已出鞘,不見血就沒有收回的理由。

晁錯爲什麼會落得被腰斬的命運?他經歷了什麼? 第4張

晁錯和袁盎

袁盎和晁錯同朝爲官,但他們卻是兩個極端,袁盎人緣極好,晁錯人緣極差,而且他們兩個也是勢不兩立。只要看到晁錯在那裏坐着,袁盎就馬上離開;看到袁盎坐在那裏,晁錯也不進來,他們兩個從未在一個屋裏說話。

人緣極好的袁盎,爲何獨獨對晁錯如此仇視呢?根源在於,道不同,不相與謀。

袁盎雖不喜歡讀書,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特別重視“禮”,致力於維持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禮制規範。他曾廷毀驕衿之時的重臣周勃,引卻越禮之時的寵妃慎夫人,折辱中傷朝臣的宦官趙談,反對謀立儲君的樑王劉武。這些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維護封建禮制。他不認爲分封諸侯王國會引起動亂分裂,所以對於晁錯的削藩主張很不認同。

晁錯也不認同袁盎的主張。他骨子裏覺得,袁盎尊崇儒家禮制的思想,以及他崇尚遊俠、結交江湖豪傑的習性,都是對國家法制的藐視和破壞。所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袁盎是二者兼而有之。

更讓晁錯反感的是,袁盎在吳國爲相期間,私受吳王賄賂,於是他認定袁盎已經被諸侯王收買,已經和諸侯王站在同一立場,他反對削藩不是出於國家公義,而是出於個人私心。

當“七國之亂”的消息傳來,晁錯馬上想到要抓捕袁盎,從他嘴裏瞭解七國之亂的詳情,正好公事私怨一起了斷。

而袁盎的好人緣再次救了他。御使中丞和侍御史不同意晁錯這個頂頭上司的做法,他們爲袁盎作了辯解。看到自己身邊的屬官都不支持自己,這使得晁錯猶豫不決。這一猶豫,就給了袁盎一個時機。

袁盎得知這個消息後,立馬通過竇嬰來晉見景帝。他告訴景帝,吳楚之所以造反,全是因爲晁錯搬弄是非,離間君臣關係,只要殺了晁錯,吳楚就會退兵。

晁錯與袁盎都是忠君報國的棟樑之材,因思想的分歧而勢不分立,必欲致對方於死地。這不同於奸佞對忠良的陷害,兩位國士的恩怨,我們實在難以評判孰是孰非,只能唏噓感慨。

晁錯與景帝

晁錯是景帝做太子之時的老師,景帝認定他是一位智囊,因此對他非常信任,即位之初就委以重任。晁錯任內史,景帝對他的寵信超過了九卿;他和丞相申屠嘉有矛盾,景帝明顯偏袒他,氣得申屠嘉吐血而亡。景帝也非常同意他的削藩主張,這讓晁錯感覺到,他的政治生命進入了熾熱的夏天,他的人生將大有所爲。

因削藩而引起的“七國之亂”,並沒有使景帝驚慌,因爲晁錯早就說過,“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一切都在晁錯的預料之中。既然謀反在預料之中,那平叛之策也應該早有準備。晁錯準備了平叛之策嗎?準備了,平叛之策就是皇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歷史學家大多認爲這是一個餿主意,也是他被腰斬的重要原因。因爲他把危險的事情交給皇帝,把安全的事情留給自己。但晁錯的在天之靈若能聽見歷史的聲音,他一定一臉茫然地問道:“不應該這樣嗎?高祖時代異姓諸侯王叛亂,不都是高皇帝御駕親征,而丞相蕭何留守京城嗎?”

其實景帝也捨不得殺晁錯,晁錯是智囊,是重臣,是老師,是親信,而且他的削藩策也是自己認可的,怎麼能大敵當前先斬國士,這不是讓親者痛而仇者快嗎?

但在丞相莊青翟、中尉嘉、廷尉張歐聯名劾奏之後,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他可以容忍晁錯請求御駕親征的餿主意,可以不在意袁盎、竇嬰的要求斬晁錯的建議,但不能不理會衆大臣的羣情激憤。外部的叛亂已然發生,再不能生髮肘腋之患。權衡之後,他在大臣們的奏章上寫下一個鮮紅的字:可。

公元前154年,晁錯被騙到長安東市,沒有審訊,也沒有申訴,就被處予腰斬之刑。獲刑的不只他一個,而是,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

晁錯死後,吳楚沒有像袁盎所說那樣聞訊退兵;晁錯死後,他的削藩之策得到更好的落實。我不禁陷入思考:如果給晁錯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他還會堅決削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