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爲何疑點重重?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爲何疑點重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兵變建立了宋代,然而他的死讓很多人疑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不僅一舉殲滅了吳越王等人,還收復了漳、泉兩處失地。後來親自帶領大軍討伐太原,徹底摧毀了北漢等反動勢力。所以,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在趙光義的朝代就已經結束了。

但是宋代心中仍有一件解不開的心結,那就是被霸佔的燕雲十六州。儘管爲了收復失地,趙光義兩次帶兵攻打遼國,還做了許多準備,但都沒能將遼國人趕離燕雲十六州的領土。

趙光義登基後,前期一直是英主的表現,不論是一統天下的努力,還是收復失地重塑國威的態度,他都積極處理、謹慎應對。對於燕雲十六州的失守,趙光義幾次帶兵圍剿遼國大軍,做了許多規劃和策略。

雖然沒有收復失地,但是趙光義積極進取的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趙光義這種擁有着雄心壯志的君主,爲何會在兩次進攻遼國後就不再振作,反而轉成守勢了呢?

一、兩次北伐的失利

後唐時期,大將石敬瑭任職河東節度使。但是當時的君主經常猜忌、懷疑身邊的大臣們。石敬瑭深知自己已經不受信任,便早早的計劃着自保。他集結兵力,起兵造反,後來又向契丹求助。

在契丹的幫助下,成功擊敗後唐大軍。因爲石敬瑭與契丹的聯盟使他在契丹有了聲望,戰事結束後契丹人便冊封他爲大晉皇帝。作爲回禮,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以表達對契丹伸出援手的感謝。

對於中原而言,燕雲十六州是一處防守重地。它憑藉天然屏障,直接隔離了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所以石敬瑭此舉是將宋代的國門永遠的向契丹人敞開,並且沒有防守的餘地。

等到宋代時,燕雲十六州所帶來的威脅讓統治者坐立難安。因此,宋太祖創建宋代後,就多次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並且擬定了許多計劃,希望通過購買的方式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設立金庫,希望能與契丹人做一筆交易。並且派遣使者表示,只要能夠歸還燕雲十六州,契丹人就可以隨便提條件,宋太祖在能夠承擔的範圍內,都會一一應允。

由此可見,趙匡胤爲了收回燕雲十六州,也是費了許多心血。他表示如果不能用錢贖回燕雲十六州,他便會將這筆錢當做軍餉,招募士兵去攻打城池。

因爲趙匡胤的執念,每屆君主都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心壯志,趙光義也不例外。趙光義不僅在北伐時收復了北漢,還戰勝了遼國的援兵。

士氣正佳之時,趙光義以太原作爲根據地繼續北伐。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燕京,卻不料想趙光義竟然因戰爭而中箭受傷,爲了保障君主的安全,大軍不得不迅速撤離。

後來趙光義再次帶領大軍北伐,並且做了很詳細的規劃。趙光義將大軍兵分三路,分別從東西中三個方向進攻。西路軍和中路軍的進攻之路非常順利,幾乎是屢戰屢勝。

但是東路的主力軍卻遭到了敵方的頑強抵抗,不僅糧草道路全部被切斷,甚至和其他兩路軍也斷了聯繫,無法匯合,最終慘敗。這一次失敗還不足以讓趙光義一蹶不振,真正擊垮他,讓他不得不化攻爲守的原因在於其他方面。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爲何疑點重重?

二、內部叛亂

趙光義即位時,北宋還沒有建立很久。但卻在這短短的時間中爆發了農民起義。農民的大多土地都被官僚所佔據,無地可種,賦稅的重擔又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在這種情況下,不堪重度的人們提出了叛亂的想法,集結了人羣后,就開始了叛亂之旅。儘管此次叛亂只有半年的時間,卻將北宋前期存在的問題暴露的一覽無餘。

原來唐代末期的封建割據勢力一直就沒有被完全消滅掉。他們仗着自己的政權,不斷搜刮百姓,導致生靈塗炭。而且唐代官府的不作爲也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所以在長期的重壓下,發動起義的百姓便源源不絕了。這次農民起義讓宋太宗明白了內部的危機的嚴重,不得不先停下所有計劃治理內政。

三、外部強敵

宋代初建時就發生了多次叛亂。李元昊在掙脫宋代的控制後,建立了西夏。此前雙方一直處於表面和諧狀態,但此次李元昊新建另一朝代無疑是對宋太宗的挑釁,大戰一觸即發。

在此後的多次交鋒中,宋軍多次敗於李元昊手下。宋太宗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後發現指揮方法和多方面作戰經驗都無法落實,於是不得不採取重內虛外的策略。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爲何疑點重重? 第2張

宋代守內虛外的這一政策有利也有弊。此項政策實施後,朝中很少有武將叛變。人民生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百姓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宋代當時的經濟水平也達到了巔峯。

然而,爲了保證首都的防守堅固,邊境常年經歷戰事之處只能派遣年老體衰的老兵鎮守。這一決定帶來的結果就是宋代長期處於“捱打”的狀態,爲了保護領土,只能靠進貢和依附其他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