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有十六位皇帝,但皇帝陵墓卻只修建了十三座,這是爲什麼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爲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爲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爲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明朝開國的時候,是在南京建立的政權,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去世後,也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被稱爲明孝陵。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他生前所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繼承皇位,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年輕且書生氣十足,他沒有繼承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的聰明,更沒有繼承爺爺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建文帝朱允炆因爲性格仁厚,加上深受儒家教育的薰陶,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一心想要實施心目中所向往的仁政,因此在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初,就對之前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實行的政策,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建文帝朱允炆也因爲大肆的改革政策,給自己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之所以會帶來後來災難性的後果,主要是因爲建文帝朱允炆自身,加上建文帝朱允炆,最爲重用的三位心腹大臣,這三位大臣分別是黃子澄,齊泰,以及方孝孺。

這三位大臣,都是當時在儒學界十分著名的學者,建文帝朱允炆,十分尊敬和信任他們,他們的思想和行爲,也都深深的影響建文帝朱允炆,雖然這三位大臣在學問上十分優秀,但是他們三位卻缺少實踐,以及缺少處理公共事務的經驗,這就使得他們的分析,往往太片面和紙上談兵。

建文帝朱允炆所實行的改革政策中,其中就包括了削藩,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會實行削藩政策,其中也有黃子澄,齊泰,以及方孝孺這三位大臣的建議。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主要目的就是,爲了消除燕王朱棣對朝廷的威脅,因爲在所有的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實力是最強的,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在處理燕王朱棣的削藩的問題上,十分的謹慎和小心,因爲建文帝朱允炆在處理燕王朱棣削藩的政策上,十分的謹慎和小心,反而給了燕王朱棣更多的準備時間。

加上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准許燕王朱棣,在都城南京的三個兒子返回封地北平的錯誤決策,使得燕王朱棣最終下定決心起兵反抗朝廷,一個月後,燕王朱棣打着清君側和靖難的名義,正式起兵,史稱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所率領的軍隊和建文帝朱允炆所代表的朝廷,也由此正式開始了三年的戰爭,戰爭最初的時候,燕王朱棣的大軍量跟朝廷大軍數量相比,是不佔任何的優勢的,不過這並沒有使得燕王朱棣退縮。雖然朝廷大軍在數量上,要比燕王朱棣多出很多來,但是論起指揮能力和軍隊素質來說,朝廷大軍是比不上燕王朱棣的大軍,隨着戰爭時間的不斷延長,燕王朱棣大軍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朝廷大軍的劣勢也越來越突出,嚴重的影響了戰爭的結果。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在戰爭接連節節敗退後,好多的朝廷將領都投降了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趁着勝利之勢,接連攻下了很多城市,因爲戰爭後期過於順利,使得燕王朱棣很快的打到了都城南京。

燕王朱棣在進入南京城後,朝廷主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歸降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和軍隊由此成功進入皇宮之中,在燕王朱棣進入皇宮之後,發生了一場混戰,在混戰之後,皇宮內院的有一處地方,着起了大火。

燕王朱棣立即命人滅火,最終成功將大火撲滅,在大火撲滅後,燕王朱棣發現有三具燒焦的屍體殘骸,因爲燒的太焦,已經不能辨認出是誰?根據當時的太監所說,有一具燒焦的屍體是建文帝朱允炆,剩下的兩具是建文帝朱允炆和長子朱文奎。

不過,史書上一直沒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明,其中一具燒焦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後的下落,也就成爲了歷史的一件懸案。有的說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前,已經喬裝打扮,逃出皇宮去往南洋了,還有說建文帝朱允炆去寺廟當和尚了,總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不明。

建文帝朱允炆也正是因爲下落不明,使得他之後沒有被葬在北京。

除朱元璋和朱允炆之外,明朝還有一位皇帝,沒有葬入十三陵。不過,這位皇帝,卻不是明朝最後的崇禎皇帝。實際上,崇禎自縊殉國之後,李自成對他還是比較尊重的,將其葬入了十三陵當中。

第三個沒有葬入明朝北京皇陵的,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按照明朝皇位繼承人,立嫡立長的制度,作爲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可是凡事無絕對,可能是朱祁鈺命裏有當皇帝的機會,使得他在後來成功的坐上了皇帝。

這個機會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給的,明英宗朱祁鎮執政期間,寵信宦官王振,這個王振並不是什麼好人,經常蠱惑明英宗朱祁鎮做出一些不靠譜的事情。

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率領軍隊御駕親征也是因爲受到王振的蠱惑,由於明英宗朱祁鎮沒有統兵和指揮經驗,使得他所率領的大軍和瓦剌軍隊在土木堡的交戰之中慘敗,明英宗朱祁鎮也在此戰中被俘,被瓦剌軍隊俘虜到北方。

瓦剌在俘虜到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對明朝態度十分蠻橫,還向明朝勒索大量的錢財,瓦剌對於明朝的勒索,使得當時的京城人人自危,朝中大臣們在對瓦剌是戰還是和的態度上,出現了分歧。

這時候朝中大臣于謙向孫太后提議讓監國朱祁鈺繼承皇位,另外還提出對瓦剌作戰的建議,大臣于謙的這兩個建議都被孫太后採納,朱祁鈺也就此登上皇位,成爲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史稱景泰帝。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3張

景泰帝朱祁鈺坐上皇位之後,大力的重用於謙,大臣于謙也沒有讓景泰帝朱祁鈺失望,在北京對瓦剌的多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瓦剌首領也先看到對明朝多次的進攻失敗後,決心求和。

瓦剌首領也先向明朝提出將明英宗朱祁鎮放回,藉此體現他求和的誠意,皇帝回去了需要迎接,不過景泰帝朱祁鈺顯然是不願意的,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哪能就此給他人呢。

儘管景泰帝朱祁鈺心裏十分不願意,家不知大臣們天天上書,於是只好派使臣楊善將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接回,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在被接回皇宮後,景泰帝朱祁鈺隨即就將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並稱他爲太上皇,爲了防止他與外界聯繫,南宮周圍連顆樹都沒有。

另外在飲食和各方面的待遇上,景泰帝朱祁鈺對哥哥明英宗朱祁鎮也是十分不好,主要目的就是爲了讓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自生自滅,景泰帝朱祁鈺也通過此番舉動成功的穩固住了皇位。

之後景泰帝朱祁鈺不滿足自己當皇帝,還想要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在他死後能夠做皇帝,於是景泰帝朱祁鈺將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廢掉,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爲太子。

可是沒過兩年,太子朱見濟就去世了,在太子朱見濟去世後,景泰帝朱允炆傷心不已,精神上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身體也開始越來越不好。

爲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嗣,能夠在以後繼承皇位,景泰帝朱祁鈺不顧自己虛弱的身體,整日縱情聲色,只爲能夠有子嗣。

不過最終的結果,還是令景泰帝朱祁鈺失望,景泰帝朱祁鈺因爲長期縱情聲色,使得本就不好的身體,徹底垮了,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後,朝中大臣石亨看到了機會,於是他與大臣徐有貞商議營中復辟的計劃。

石亨和徐有貞在商議完計劃後,將計劃祕密的稟告給了孫太后,孫太后與明英宗朱祁鎮是親生母子的關係,在聽到石亨和徐有貞的計劃後,自然是同意的,這二人也由此得到了孫太后的懿旨。

之後石亨和徐有貞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最終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位,在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一個月後,景泰帝朱祁鈺病逝,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之後,對於弟弟朱祁鈺對待自己無情意的表現,十分憤怒,不僅廢去了弟弟朱祁鈺的帝號,還將他降爲了郕王,還賜予了他一個戾字的惡諡。

有哪三位皇帝沒能被安葬在明十三陵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4張

諡號雖然是死後被追封的,但是用的都是一些吉祥和美好的詞語,體現這個人一生的功績,明英宗朱祁鎮賜予弟弟朱祁鈺的戾字的惡諡,可見明英宗朱祁鎮對弟弟朱祁鈺的痛恨,之後明英宗朱祁鎮以親王的規格,將景泰帝朱祁鈺安葬在北京西山。

在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景泰帝朱祁鈺的情況纔有所改變,雖然在叔叔景泰帝朱祁鈺在執政期間,曾經廢除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對於叔叔景泰帝朱祁鈺所作出的功績,還是認可的,於是在之後恢復了叔叔景泰帝朱祁鈺的帝號,肯定叔叔朱祁鈺所作出的功績,只是沒有廟號。

不過比起明英宗朱祁鎮對待朱祁鈺的態度來說,明憲宗朱見深已經是較爲不錯的了,直到南明弘光政權的時候,景泰帝朱祁鈺才被加上代宗的廟號,他的待遇才真正的與明朝其他皇帝平等,這也就是明朝爲什麼有十六位皇帝,卻只在北京有十三座陵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