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十三陵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導言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爲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十三陵中的陵寢絕大多數是皇帝去世後由下一任皇帝下旨建造,極少數陵寢如永陵是在皇帝死前就開始開工。朱棣階段大明朝的盛景不一樣,到明熹宗朱由校階段,因爲寵幸魏忠賢不理朝政,到他離世的情況下,大明朝已經是動盪不安。

朱由校去世後沒有子孫後代能夠承繼大統,因此只能傳位給五弟信王朱由檢,即崇禎帝。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人建造德陵,因爲當時大明王朝的地方財政收入已經是慘不忍睹,因此崇禎帝只能七拼八湊地籌款,殊不知即使這樣也只掏出五十萬兩白金。這種數據聽起來挺大,可是對建造皇帝陵寢而言,即便一切從簡,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除去銀兩不足,陵寢需用的石材也不足。當時的魏忠賢早已被崇禎帝幹掉,有些人便提議拆下來全國各地魏忠賢的生祠,以供石材。崇禎帝感覺不利於皇室威望,最後沒有采納這種建議。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第2張

德陵歷經五年的艱辛建設,於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完工。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外派武英郡王阿濟格、饒餘貝勒阿巴泰帶領八旗雄師向大明朝侵略,攻進昌平後燒燬了德陵。清線北撤後,崇禎帝一聲令下重新修復。

明熹宗的德陵是明朝營造的最終一座皇帝陵寢,他的繼任,未代皇帝朱由檢以自縊身亡煤山爲結果,沒都還沒爲自己建造陵寢儘管德陵看上去一片苦雨悽風,但對比崇禎帝而言早已算作充足好運。

崇禎帝本想挑選河北遵化的馬蘭峪作爲最終所屬,但苦無動工吉日也再無錢財,只能罷手。好似他想扭轉局勢的解救大明朝的夢粉碎了一般,他自己最終的歸處也讓人嘆惋——即位2017年後,朱由檢回絕遜位自縊身亡煤山,死時僅有宦官王承恩陪葬。二天後,大家才發覺這具肌肉僵硬的遺體,崇禎帝被擡上東華門示衆,十幾天後,大順政府將他與周皇后合墓於昌平田妃墓,即現如今的十三陵思陵。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第3張

如果我們回頭數一下大明朝當政過的皇帝,會發現從朱元璋(明太祖)到朱由檢(崇禎帝),大明朝現有16位皇帝。殊不知今日大家見到的大明朝皇帝的陵寢,確是“明十三陵”。

另外三位皇帝去哪裏了?在朱棣遷都北京以前,大明朝是建都南京的。因此,朱棣以前的倆位皇帝都葬於別處。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以後即位南京,他的帝陵孝陵就設在了南京城邊的鐘山腳底。孝陵的形制模仿南朝幾代的帝陵做成。陵佔地面積達22.5公里,院牆內亭臺樓閣,聖殿巍巍,南朝七十所寺院沒有細雨裏而在孝陵禁苑中。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放有“盜宰者情重”的金牌。爲了更好地守護孝陵,下設神宮監,外接設備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士兵日夜護衛。清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都曾親往謁陵,還增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第4張

明太祖朱元璋離世以後,其孫朱允炆被拖下帝位後不知所終。有傳言說惠帝爲了更好地躲災,遁入空門做了佛家弟子,算是大明朝的一樁疑案。既然活不見人,自然十三陵中也沒有他的陵寢。

除去朱棣以前的倆位皇帝,另一位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大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以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因此他在皇太后和衆臣的意旨下即了皇位。後英宗被放入,在親信同黨的方案策劃下,搞了一場復辟,又坐回了帝位。而朱祁鈺被謀害以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因而都沒有葬在十三陵中,只是以王禮葬於北京南郊的金山。成化年間憲宗爲他修復了帝號,王墳因而改稱帝陵,還稱景皇帝陵寢。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 其他三個皇帝葬在哪裏 第5張

從明太祖的孝陵,到明成祖定下的長陵,再到借款整修的德陵,最終收結於崇禎帝的思陵,大明朝由洶涌澎湃的盛景到苦雨悽風的窮途末路從十三陵中便可窺得一角。看一眼山環水繞的十三陵,再想到崇禎帝自縊身亡的樹技,在其中瞬息萬變讓人禁不住感慨萬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