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人爲什麼會把貓頭鷹當成怪獸呢?

古人爲什麼會把貓頭鷹當成怪獸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爲何會將貓頭鷹當作怪獸?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上古時期,有一種以貓頭鷹爲食材烹製的“梟羹”,帝王在夏至時賞賜給大臣食用,據說可以辟邪。

《史記》記載:“祠黃帝用一梟破鏡”,“梟”就是貓頭鷹,亦稱“鴞”,“破鏡”即類似虎豹的野獸——獍。

古人爲什麼會把貓頭鷹當成怪獸呢?

古代天子祭祀黃帝,以貓頭鷹和獍做爲祭品,貓頭鷹吃自己的母親,爲惡鳥,獍生下來就吃自己的父親(一說母親),爲惡獸。“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物祠皆用之。”

《漢書》記載:“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以五日食之,古者重鴞炙及梟羹,蓋欲滅其族類。”

漢朝時期一改古制,把吃貓頭鷹的習俗改爲端午節,五月初五製作肉羹,賞賜羣臣。

貓是漢朝時期才引入的外來物種,因此,上古時期並沒有“貓頭鷹”這一稱呼,古人稱之爲“梟”、“鴞”、“鷂鵪”,後來,民間又有了“貓兔子”、“貓頭鷹”、“夜貓子”等叫法。

貓頭鷹晝伏夜出,長相兇惡,叫聲令人恐怖,喜歡棲息在墓地荊棘叢中,古人認爲貓頭鷹和陰間的鬼魅有關,因此又把它稱作“惡聲之鳥”。

《東周列國志》記載:“此鳥名鴞……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

民間傳說,貓頭鷹被母親餵養,長大後吞食自己的母親,因此又多了一個“不孝之鳥”的惡名。

《詩經》記載:“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大意是:一隻鳥媽媽控訴貓頭鷹,不僅吃掉了它的孩子,還霸佔了自己的巢穴,詩歌把貓頭鷹描寫成貪婪、無恥、殘暴的醜惡形象。

漢朝詩人朱穆和朋友劉伯宗絕交,寫絕交詩把對方比喻成邪惡無比的貓頭鷹:“北山有鴟,不潔其翼。飛不正向,寢不定息。飢則木覽,飽則泥伏。饕餮貪污,臭腐是食。填腸滿嗉,嗜慾無極……”

古人非常忌諱看見貓頭鷹,害怕聽到它的叫聲,民諺稱:“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古人認爲貓頭鷹鳴叫,預示着災禍將要到來。

《漢書》記載:“鴞數鳴殿前樹上……大怪之。”

古人爲什麼會把貓頭鷹當成怪獸呢? 第2張

漢朝大臣霍光去世後,人們聽到貓頭鷹在大殿前的樹上多次鳴叫,人們感到非常恐懼,結果發生了霍家人謀反大案。

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七月,霍家謀反之事敗露,霍禹遭腰斬,霍雲、霍山被迫自殺,漢宣帝下詔將霍氏一族滿門抄斬。

這件事發生以後,人們更加迷信貓頭鷹鳴叫是不祥的預兆。

宋史》記載:“熙古善騎射,一日,有鴞集戟門槐樹,高百尺,鐸惡之,投以瓦石不去,熙古引弓一發,貫鴞於樹。鐸喜,令勿拔矢,以旌其能。後二歲,鐸卒。”

後晉天福年間,孫鐸任職汝州防禦史,劉熙古爲從事,劉熙古善於騎射。

有一天,一隻貓頭鷹在軍門前的槐樹上鳴叫,孫鐸非常厭惡,就向貓頭鷹投擲瓦片,沒有擊中。

劉熙古引弓搭箭,一箭把貓頭鷹貫穿在樹上,孫鐸下令不要把箭拔下來,以此表彰劉熙古的才能。而兩年後,孫鐸竟莫名其妙死去。

事實上,古人對貓頭鷹缺乏瞭解,才牽強附會出種種惡名,必滅其族類而後快。

貓頭鷹每年吃掉上千只老鼠,是當之無愧的農作物保護神。

貓頭鷹的成熟期比較晚,需要母鳥長期哺育,卻從沒發生過吞食母親的事情,頂多算是有啃老之嫌而已。

三國東吳學者陸璣曾提到:“自關而西,爲梟,爲流離,其子適長大,還食其母……”貓頭鷹棲息於關西一帶,也叫“流離”,幼鳥長大後會吃掉自己的母親。

接下來,這位資深吃貨筆鋒一轉:“又其肉甚美,可爲羹臛[huò]。”

給後人道出了一個祕密,原來這纔是古人殺害貓頭鷹原因,前面那些說辭不過一些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這同古代歐洲人把羊比喻成魔鬼如出一轍,古希臘巫師傳說,魔鬼撒旦常常幻化成羊的形狀,到人間作惡,必須要除掉羊,而真實原因是,這些歐洲人喜歡吃美味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