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元璋稱帝前有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朱元璋爲何不用吳作爲國號

朱元璋稱帝前有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朱元璋爲何不用吳作爲國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吳王朱元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朱元璋當初稱帝前叫吳王,朱元璋稱帝后,爲什麼不選擇吳作爲國號?朱元璋選擇明的原因是什麼?

朱元璋在渡江攻佔應天(今南京)之後,正式成爲割據一方的勢力。爲了穩固自身的勢力,而緩解元廷與其他義軍勢力對自己的敵視,朱元璋在建國方略上採納了謀臣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養晦方針。故而,朱元璋早期並沒有像張士誠、陳友諒那樣稱王稱帝,在政治上仍依附韓林兒的龍鳳政權,而被封爲吳國公。在戰勝其爭奪天下最大的勁敵--陳友諒,確立自己統一天下的絕對優勢之後,朱元璋才接受百官的勸進而改稱爲吳王,民間稱朱元璋建立的吳政權爲西吳,張士誠在蘇州建立的吳政權爲東吳。

朱元璋稱帝前有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朱元璋爲何不用吳作爲國號

那麼,朱元璋既然在稱帝前,使用過吳國公、吳王的稱號。卻爲何在稱帝之後,沒有順理成章地沿用“吳”爲國號,而是定國號爲“大明”呢?筆者認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利用明教(摩尼教)、白蓮教的宗教影響力,以“大明”壓制“小明”,從而昭示自己纔是天下真命所在。

至南宋以後,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的明教與白蓮教相聯結,元末紅巾軍這一系的義軍勢力基本上都爲白蓮教信徒。韓山通、劉福通等紅巾軍首領即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等讖言鼓動百姓,在民間的影響力甚深。史載:......(韓)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

朱元璋稱帝前有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朱元璋爲何不用吳作爲國號 第2張

而龍鳳政權的韓林兒就自號爲“小明王”,朱元璋棄“吳”而定國號爲“大明”(明代的正式國號爲“大明”雙字國號,不同於以往的單字國號朝代),就可以用“大明”壓制韓林兒的“小明”。從而向白蓮教信徒們寓示,自己纔是“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的真命所在,韓林兒不過是僞主而已。

其次,從政治上與韓林兒的龍鳳政權切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弒君”的惡名。

韓林兒實際上不過是朱元璋的曾經政治依附對象,兩人算不上是真正的君臣隸屬。朱元璋陰令廖永忠沉殺韓林兒,在實質意義上與陳友諒弒殺徐壽輝並不一樣。徐壽輝是陳友諒的真正君上,而韓林兒不過是朱元璋名義上的君上。

朱元璋使用的吳國公、吳王等爵位名號,在政治名義上都是韓林兒所封,爲韓林兒臣屬。朱元璋不沿用“吳”爲國號,也是爲了與韓林兒的龍鳳政權作切割。表明自己並不是韓林兒的臣屬,而與龍鳳政權也並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如此,即便韓林兒之死,自己擺脫不了嫌疑。但由於我不承認你的合法性,你也就算不上是我的君上,即便我殺你,也算不上是弒君。

第三,“吳”有典型的江南地域特性,不太適宜作爲大統一王朝的國號。

我國曆史上許多朝代與割據政權的國號,多取自先秦時期的北方諸侯國名,尤其是比較強大的北方諸侯國名更是受到青睞。比如,周、秦、魏、晉、唐(唐實際上爲晉的別號,晉國就由唐國改號而來)、趙、燕、齊等等。

朱元璋稱帝前有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朱元璋爲何不用吳作爲國號 第3張

而南方的楚、吳、越等,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很是煊赫,但在受歡迎程度上明顯不如北方諸侯國名。其根本就在於傳統意義上華夏就位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南方的楚、吳、越等不過是南蠻政權而已。故而,北方諸侯國名,可寓示着華夏文明正朔。而南方諸侯國名總給人一種偏安一隅的感覺,作爲雄踞一方的南方政權,“吳”還比較符合。而作爲大統一王朝的國號,“吳”並不太適宜。因此,朱元璋也就沒有繼續沿用“吳”爲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