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歷史上趙國與參與五國伐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歷史上趙國與參與五國伐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齊閔王)派兵消滅宋國。而在戰國中期,除了消滅宋國,齊國還和燕國、秦國、楚國、三晉多次交手。在此基礎上,齊國勢到達巔峯。齊湣王意欲吞併二週,成爲天子。但是,到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爲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

歷史上趙國與參與五國伐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在樂毅伐齊時,不僅燕國全力以赴,對於趙國來說,也是出力頗多。在五國伐齊開始之前,趙惠文王把趙國相國的大印授給了樂毅,也即積極參與到五國伐齊的謀劃中。等到戰役開始之後,趙國名將廉頗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爲衛國領地,後屬齊),威震諸侯。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時,趙國爲何積極參與,削弱齊國對趙國有什麼好處?

首先,在五國伐齊時,趙國出力可謂僅次於燕國。這不僅體現在五國伐齊之前,趙惠文王積極參與,把趙國相國的大印授給了樂毅(這也爲樂毅之後投奔趙國埋下了伏筆)。到了公元前284年,齊國遭到重創之後,秦國、韓國、魏國都將兵力撤回,而趙國則繼續在齊國攻城略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就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爲衛國領地,後屬齊),威震諸侯。

對此,在筆者看來,五國伐齊時,趙國出力僅次於燕國,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五國伐齊的導火索是齊國消滅宋國,而宋國恰恰就是趙國的盟國。早在趙武靈王即位後,就努力構建了趙國、韓國、宋國的三國同盟,以此抗衡魏國、齊國、秦國等大國。爲此,趙武靈王還採取了聯姻等手段,以此鞏固自己和宋國、韓國之間的關係。

歷史上趙國與參與五國伐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第2張

通過構建了趙國、韓國、宋國的三國同盟,趙國得以順利消滅了中山國,獲得了比較有利的外部環境。因此,對於齊國來說,吞併宋國的行爲,不僅損害了趙國的利益,也傷及了趙國的顏面。爲此,趙國自然願意加入到燕昭王策劃的五國伐齊之戰中,以此通過削弱齊國,來找回自己的顏面。另一方面,除了吞併宋國,齊湣王(齊閔王)之前還有攻打趙國的打算,只是因爲蘇秦的謀劃,所以未能真正實施。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爲帝,又恐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爲東帝,自立爲西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由此,攻打趙國和並稱東西二帝,一度成爲秦昭襄王和齊湣王之間的共識。對此,燕昭王恐趙國滅亡後齊國愈強、燕國愈弱,於是便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因此,在五國伐齊之前,趙國差一點就要被齊國、秦國等大國圍攻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能結果就是“五國伐趙” 了。基於此,爲了防範接下來的風險,趙惠文王決定先下手爲強。

進一步來說,趙國削弱齊國,目的也是爲了自保,防止自己成爲下一個齊國。如果不能重創齊國,後者早晚會報復趙國。所以,在五國伐齊時,等到魏國、韓國、秦國的大軍都撤退時,趙國依然不肯撤軍,繼續由廉頗來攻城略地,從而鞏固自己的戰果。換而言之,即便齊國日後成功復國,趙國也因爲攻佔的疆域,得以方便對其施加壓力。

除此之外,只要削弱齊國,趙國才能全力對付秦國。從趙惠文王的角度來看,秦國不斷蠶食三晉的疆域,這和趙國的利益形成了嚴重衝突,也即秦趙兩國雖然同宗同源,卻是早晚會有一場大戰。在此之前,趙國不能接受背後還存在一個虎視眈眈的齊國。在趙國之前,三晉之中的魏國,正是因爲兩線作戰,這才走向衰落的。

歷史上趙國與參與五國伐齊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第3張

最後,在戰國初期,魏國率先變法,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稱霸中原,一時間無人能敵。可是,魏惠王在位期間,東敗於齊國,西敗於秦國,最終讓魏國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寶座。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魏國的教訓歷歷在目。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如果趙惠文王不想重蹈覆轍的話,必須要重創齊國,即便不能徹底消滅齊國,也要避免齊國繼續威脅趙國的後方,這才符合趙國的長遠利益。

當然,有利有弊,在五國伐齊時,趙國出力僅次於燕國,這讓齊國懷恨在心。等到長平之戰時,齊國雖然沒有趁火打劫,卻也不願意在糧草上支援趙國。雖然從山東六國的角度來看,齊國這是目光短淺的行爲。可是,趙國積極參與五國伐齊的行爲,還是令齊國上下頗有意見,從而甘願在秦滅六國之際作壁上觀。綜上,削弱齊國,符合趙國的利益,在齊國和燕國兩敗俱傷之後,趙國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這促使其可以全力和秦國爭霸,促使戰國七雄在後期形成了秦趙對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