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晉楚爭霸爆發後,宋國能從中調停的原因是什麼?

晉楚爭霸爆發後,宋國能從中調停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楚爭霸是指在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爲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進行的戰爭。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弭兵會盟,指的是春秋時期,晉國、楚國等諸侯國爲了停止交戰,所舉行的會盟。弭兵之盟共有兩次,分別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在兩次弭兵會盟中,都是宋國作爲東道主的,也即晉國、楚國等諸侯國的卿大夫來到宋國,以此商談停止開戰的事宜。

其中,第二次弭兵會盟中,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爲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時,宋國爲何能在晉國、楚國之間居中調停呢?也即宋國到底有什麼實力,可以讓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放下武器,並握手言和呢?

首先,宋國之所以能在晉楚爭霸中兩次調停,直接原因就是晉楚停止交戰,已經成爲春秋各國的共同願望。換而言之,大勢所趨之下,宋國是在順勢而爲,也即正如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所言: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在春秋時期,雖然有鄭莊公小霸,齊桓公稱霸,但是,鄭國和齊國的稱霸,並沒有長久下去。反而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一北一南,展開了百年的爭霸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晉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往往沒有在晉國和楚國本土進行,而是選擇了鄭國、衛國、宋國等中原諸侯國的疆域上。並且,晉國和楚國都有諸多的盟國,促使兩國交戰時,齊國、魯國、曹國、陳國、蔡國、秦國等諸侯國往往要出人出力。基於此,晉楚稱霸幾乎波及到了春秋時的大部分諸侯國了。

晉楚爭霸爆發後,宋國能從中調停的原因是什麼?

對此,正如同戰國七雄之間的長期兼併戰爭,促使人們心中渴望一個諸侯國來一統六國,結束戰爭一樣,在春秋時期,大部分諸侯國,都渴望晉國和楚國可以握手言和,這樣大家都有安穩日子過。於是,正是在這樣的大勢之下,宋國分別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以東道主的身份召開了弭兵之會,旨在調停晉國和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其次,宋國之所以能夠在晉楚之間居中調停,是因爲宋國是公爵諸侯國,也即在地位上高於晉國、楚國等諸侯國。在牧野之戰後,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設立了數百個諸侯國。“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諸侯,其中,公爵是周朝諸侯國中的最高爵位了。

在春秋時期,楚國原本只是子爵諸侯國,楚武王僭越稱王,並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是言不正名不順的。作爲公爵諸侯國,宋國君主如果和其他諸侯國會盟,其排名是要靠前,比如宋國、齊國、鄭國這三個諸侯國會盟,其君主的記錄就是“宋公、齊侯、鄭伯”。

因此,在周王室還具有一定地位的春秋時期,宋國作爲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確實擁有發起諸侯會盟的地位。這也是第二次弭兵會盟時,宋國可以請來晉、楚、魯、衛、陳、鄭、曹、許、蔡等10多個諸侯國的卿大夫會盟的重要原因。並且,宋國的地理位置,也是晉國、楚國等諸侯國願意來到此地會盟的重要原因。就宋國來說,在地理位置上處在晉國和楚國之間,這是一個晉國和楚國都能接受的會盟地點。

晉楚爭霸爆發後,宋國能從中調停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最後,如果弭兵會盟的地點選擇了太過偏北的地方,楚國可能就不太願意去了,反之,如果選擇了太過靠南的地方,晉國可能就有意見了。所以,宋國作爲處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公爵諸侯國,成爲會盟的合適地點,也即晉國和楚國去參加會盟,都是比較方便的。在第二次弭兵會盟中,邾、莒、媵、薛等晉國的附屬國,向楚國貢獻禮物;反過來頓、胡、沈、麇等楚國附庸國,向晉國貢獻禮物。

當然,有兩個諸侯國是例外的,也即齊國和秦國。就齊國來說,是晉國的頭號盟友,所以不獻禮物給楚國,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作爲楚國的頭號盟友,也不獻禮物給晉國。經過第二次弭兵會盟,晉國和楚國之間的爭霸勢頭有所下降,這給鄭國、衛國、宋國等諸侯國一定的喘息之機。當然,在中原戰場相對平靜的背景下,吳國、越國則伺機而動,在春秋後期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