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爲何會有散碎銀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古代爲何會有散碎銀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銀兩,指中國舊時以銀錠爲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這個故事,來和小編一起漲知識

在古代用銀錠子去消費是很複雜的事情,比如您拿十兩的整銀錠去店裏,買價值六兩銀子的東西。一般店家要先用戥子,也就是專門稱金銀的一種小秤,來稱一下是不是十足十兩。確定了分量以後,然後用夾剪把這個銀錠從中間一夾兩半,以確定您沒有在裏頭夾鉛條之類的東西濫竽充數。

在古代爲何會有散碎銀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是必要的步驟,因爲古代不是隻有官方可以鑄銀錠的,官方一般發行通用銅錢,貴重金屬誰官民都可以鑄,《紅樓夢》中賈府這樣的大戶人家過年都會自己鑄金銀錁子,也就是各種花式小金銀錠作爲壓歲錢。所以,稱重,驗貨是必要的。

然後在找零的時候也要用小秤給若干小塊銀錠湊一起稱出來找零的四兩銀子或者按照當天的銀錢比價換算成銅錢來找零。

所以,大塊的銀錠早晚會在一次次的交易中變成越來越碎小的散碎銀子流通在市場。

在明朝之前,我國白銀數量較少,大多用來結算大宗貨物和貴重商品,日常生活、買賣基本不用銀子,用官鑄銅錢。所以,如果你看到講述明朝之前的歷史影視用銀子去酒樓吃喝,那就只能是作品的演繹了。明朝開始,隨着新航線的發現和跨過貿易增加,在美洲發現了銀礦,開始有大量白銀流入明朝國土,才慢慢開始作爲普通貨幣使用了,所以,下面的故事是從明開始纔出現的。

因爲在不斷的流通剪切中銀子越來越碎,在朝廷徵稅時,需要給這些碎銀重新融合成銀元寶,方便統計和管理。“火耗”這個詞就誕生了。因爲流通的碎銀子純度不同,熔鍊的時候自然要燒掉一部分雜質,那麼收上來10兩碎銀子,熔鍊之後要保持官銀的純度可能就只剩下8銀子了,那消失掉的2兩銀子就是火耗。這筆損耗要計算在百姓身上,收稅時候額外收取,就是“火耗銀”。

在古代爲何會有散碎銀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這就大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爲具體收取多少由當地官員拍腦門決定,明朝時候一般是收取20-30%“火耗銀”,到了清朝就成了50%,甚至有的地方達到了80%。大哥,你收的銀子要燒掉80%的雜質,你收的是銀礦石嗎?

至此,百姓怨聲載道,消息傳到雍正耳朵裏氣的四哥拍案大怒,終於在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推行“火耗歸公”。大大整治了貪腐以及緩解了財政窘境。

其實類似的事情很早就有,比如兩宋時期的雀鼠耗,當時官府稅收可以直接收糧食的,那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自然會被耗子、麻雀吃一部分,不小心灑掉一部分,還可能下雨了泡壞一部分,這一部分自然就算在損耗裏面了。也成就了一批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