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神宗時期,爲了挽救明王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了一場變法革新運動,史稱張居正改革或萬曆中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革自萬曆元年(1573年)開始,至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結束。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改革卻觸動了大地主階級和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卒後,除一條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廢除,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背景

土地情況

明朝中葉,兼併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

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佔奪土地。

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爲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

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

有“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和“爲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的歌謠,農民產去稅存和田居富室、糧坐下戶的情況,多所發生。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第2張

財政危機

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

洪武年間,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政府每年公徵米2216萬石,麥462萬餘石。嘉靖後,稅收更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但政府的支出卻與日俱增。

軍費問題

特別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進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設餉,而導致軍費大增。

據戶部統計,嘉靖三十年(1551年),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而正稅、加派、餘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

據戶部統計,隆慶元年(1567年)底,太倉僅存銀130萬兩,而應支官軍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通計總支出銀需553萬兩。

以當時的現銀當之,只夠3個月的開支。京倉存糧,也只是夠支在京的官軍月糧的兩年餘。這就使明王朝的財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張居正改革是怎麼回事?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第3張

明朝危機

此時,在北方,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叛亂時作。黃河屢次決口,動輒漂縣數十。

張居正指出,當時存在五大積弊:

“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於是,在萬曆元年(1573年),張居正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