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揭祕:爲什麼說元代“庸醫氾濫”?

揭祕:爲什麼說元代“庸醫氾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爲什麼說元代“庸醫氾濫”?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行醫有斟酌,下藥依《本草》。

死的醫不活,活的醫死了。”

史料稱,關漢卿曾任“太醫院尹”,但元代無此官,或“太醫院戶”之誤,即關漢卿出身醫戶,熟悉行內事。

賽盧醫之外,還有“糊突蟲”(元雜劇《降桑椹》),給富豪診病時,“他有一分病,俺說做十分病。有十分病,說做百分病。到那裏胡針亂灸,與他服藥吃。若是好了,俺兩個多多的問他要東西錢鈔;猛可裏死了,揹着藥包,望外就跑”。

元代是中醫史上的黃金期,一掃宋代醫學陳陳相因、只論“傷寒風冷”的舊格局,醫生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且是儒醫定型期,爲何元雜劇中醫生的形象如此不堪?

藝術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元雜劇忠實地再現了當時“庸醫氾濫”的窘況。

揭祕:爲什麼說元代“庸醫氾濫”?

明刻本《感天動地竇娥冤》繡像

分不清儒學與醫學

“自昔帝王勃興,雖星曆醫卜方術異能之士,莫不過絕於人,類非後來所及,蓋天運也。”在《元史》中,這樣總結道。

中原自古以文明自豪,士大夫無法解釋蒙元爲何成功,因而提出,元朝善用“星曆醫卜方術異能之士”,實天運所歸。

元朝確實很重視技術,尤重醫學。

散曲大家張養浩曾說:“我元以好生有天下,世祖皇帝招太醫院視三品,尋登二品,無所於統。爲其學者,不揉諸民而殊其籍;又例儒學官置提舉、教授、正、錄、教諭,俾理其戶而訓迪其生徒。歲上能者,不於銓曹於太醫院聽差,其上而官之。”

唐代太醫署僅正五品,金代也是正五品,乃至後來明清,都是正五品。元朝一開始便三品,又升爲二品,高於歷代。在太醫院,採取儒學教育方式,設不同教師職位,學生畢業後不經吏部銓選,可直接在太醫院上崗,進而當官。

可見,憲宗過去一直把儒家當成了醫學。

儒生多以醫上位

元朝統治者有這種誤會不奇怪,因早期被重用的儒生多以醫上位。

窩闊臺滅金時,欲屠汴京,鄭景賢力諫乃免,“所全無慮數十萬人”。窩闊臺一度想讓鄭當中書令,總領百官。中書令是最高行政官員,與樞密院(掌軍事)、御史臺(掌監察權)並列,一般由太子兼任。不過,中書令下有左右宰相(元朝以右爲尊),實際掌權的是右宰相,中書令多屬虛銜。

在鄭景賢推薦下,耶律楚材受重用。耶律楚材精通醫術和占卜,得忽必烈信任。忽必烈身邊還有另一位儒醫許國禎,徵雲南時,許國禎追隨謀劃。

至於蒙哥身邊,也有儒醫顏天翼。未登基前,蒙哥“素聞其名,因來朝奏請與俱還”。登基後,“日侍左右,凡有事於諸神、降香、嶽瀆,輒使代行。”顏天翼性謹慎,皇帝“問天下利疚,知無不言;問以國政,則謝不能”。

理學名臣竇默也因醫入仕,竇默善鍼灸,傳給女婿劉執中,劉後來也當上少中大夫(從三品)。此外還有韓公麟、汪斌等。

不僅能當文官,元朝醫生還能當武將。劉哈喇八都魯,漢人,出身世醫之家,以軍醫身份參加征討昔裏吉之戰,卒因軍功,官至御史中丞。

儒醫有了發揮空間

元代醫生厲害,由二元管理體制決定。

蒙元高官出身二途:一是那彥,即部落貴族;二是怯薛,又稱“大根腳”,即親兵,多由貴族子弟充任。那彥似諸侯,皇帝有聖旨,那彥有“令旨”。在稅收上,民戶交給皇帝“兩戶絲”,即每戶半斤,交給那彥“五戶絲”,即每戶0.2斤。正稅之外,皇帝與那彥都可隨意加稅。

在古代,從醫頗受歧視。魏晉時期葛洪是名醫,卻“夜輒寫書誦習,以儒學知名”。唐代孫思邈有文名,魏徵奉詔修史,多次拜訪孫。只因當過醫生,史籍將孫思邈列入方技,不入儒林。孫思邈說:“朝野士庶鹹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宋代朱熹也感慨道:“思邈爲唐名進士,因知醫貶爲技流,惜哉!”

唐代還有一惡習,即殺醫。868年,同昌公主病逝,唐懿宗殺醫生及其親屬300餘人,連宰相都罷免了。

直到元代,儒醫才真正走向實踐。

沒有科舉 儒不如醫

爲什麼元代儒醫能腳踏實地?因爲元代儒生無發展空間,轉去行醫。

元代採取“諸色戶計”制度,此詞唐代已有,元代正式推行,即將民戶分爲軍戶、站戶(負責驛站接待)、匠戶、屯田戶、打捕戶、竈戶、礦戶、儒戶、僧戶、道戶等幾十種,子承父業,不得更改,不得移動,有專人負責(僧戶、道戶除外)。

“諸色戶計”是從軍事組織中發展出來的管理方式。不同戶的稅收不同,醫戶較優惠。除“兩戶絲”“五戶絲”外,每年另交3兩包銀,以紙鈔支付。如是醫學教授,絲銀皆免。

儒生上位,只能靠科舉。耶律楚材曾建議“用儒術選士”“其中選者,復其賦役,令與各處長官同署公事”,但這類考試很快停止。忽必烈和他的太子真金贊成恢復科舉,卻一直沒執行。

忽必烈可能是對宋代因讀書人過多,造成社會危機,有所顧慮。宋代重文教,出現了大量鄉村知識分子,學者賈志揚推算,宋代可參加科舉的男性佔20%,其中3.2%的人每年參加鄉試,造成巨大社會浪費。

沒有科舉,儒不如醫。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之說,醫排在第五,儒排在第九。

當官容易開始鑽空子

元仁宗時,正式恢復科舉,但終元之世,總共只有16次科舉,收進士1139人,相當於同時期官員的4%左右,且“由進士入官者僅百之一”。

相比之下,從醫入官更容易,元代不歧視醫生,在修《宋史》中便明確提出:“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漢嚴君平、唐孫思邈、呂才,言皆近道,孰得而少(輕視)之哉?”

此外,醫戶包銀在太醫院系統內收取,太醫院在各地設管理者,組織醫戶每逢朔日和望日拜三皇廟(定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爲初祖,始於元),探討醫術,並繳包銀。可太醫院無執法能力,管不住江湖遊醫。

“庸醫猛於苛政也”

元至大四年(1311年),刑部呈文:“比年來,一等庸醫不通《難》《素》,不諳脈理,至如藥物君臣佐使之分,丸散生熟煉之制,既無師傅,詎能自曉。或日錄野方,風聞謬論,輒於市肆,大扁‘儒醫’,以至閭閻細民,不幸遭疾……似此致傷人命,不可縷數。”

據任冰心在《元代“庸醫氾濫”之歷史解讀》中統計: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震亨,5位親人死於庸醫之手;醫學教授李君之父被庸醫治死;《抱一翁傳》中,記庸醫案例12個,《滄州翁傳》中13個,《攖寧生傳》中15個……

百姓受害,貴族也難免。至元七年(1270年),元帥也速歹兒的夫人因醫生鍼灸失誤而死。元世祖忽必烈以下,9任元朝皇帝均短壽,平均壽命僅26.9歲,平均在位時間僅2.9年,與醫術差應有一定關係。

問題關鍵在於,二元管理體制造成政出多門,隨着“諸色戶計”崩潰,社會陷入無序,元朝氣數已盡。明明是醫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卻搞成歷史上庸醫最氾濫的時代,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