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戰國初期,魏國因魏文侯的改革率先強大起來,實力雄踞七雄之首,因此引起其他諸侯的戒備。

到了戰國中期,雖然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死的死、老的老、跑的跑,但是龐涓統帥的魏武卒依然給諸侯強大的壓力。

諸侯們也感覺到機會來了,趙成侯便向齊威王和宋桓侯師好,並且與燕文公會盟。

這樣一來,魏國陷入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魏惠王爲了解除這種危機,便向趙國發動進攻,這便是桂陵之戰的大背景。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小弟衛國,佔據數座城池,導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都城。

在魏武卒的攻擊下,邯鄲城眼看不保,趙成侯便向齊國求救。作爲近鄰,齊國不希望魏國再次強大起來,於是派兵救援趙國。

此時魏軍已經攻破邯鄲,齊國再發兵趙國已經來不及了,孫臏認爲魏國都城守軍空虛,建議兵分兩路,一支佯攻大梁城,一支埋伏在桂陵。

事情果如孫臏所料,龐涓聽說大梁城被圍,急忙調軍回救,結果中計被俘。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第2張

一場桂陵之戰,雖然讓高高在上的魏國吃了苦頭,但是魏軍主力損失並不大,而且依然霸佔着趙國的邯鄲城。

次年,魏惠王聯合韓國,發兵擊潰包圍襄陵的齊、宋、衛三國聯軍,一時間形勢急轉直下,齊國考慮再三,被迫請楚國出面調和,雙方罷戰言和。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和趙成侯不僅冰釋前嫌,而且還在漳河邊再次結盟,與此同時,魏國撤出佔據邯鄲城的軍隊,而齊國則釋放龐涓回魏國。

依當時情況而言,齊國雖然處於被動狀態,但還沒淪落到講和的地步,齊威王爲什麼要這樣做?

第一,齊威王相信,既然能夠打敗魏國一次,就能夠第二次打敗魏國,以後總會有機會;

第二,齊、魏兩國相爭,便宜的是其他諸侯國,因此雙方沒必要這樣耗着;

第三,魏國也有糟心事,河西之地正被秦國瘋狂猛攻。

在這幾種情況下,齊威王選擇議和,雖然魏惠王不太甘心,但也不得不同意。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第3張

如果說桂陵之戰前,魏國還保持着霸主風範,能夠壓制得住其他諸侯國,可是桂陵之戰後,魏惠王已經控制不住其他諸侯了。

在戰國中前期,魏武卒橫掃五國,唯有東北角的燕國沒有直接交手,如今一旦打破不敗的形象,再想重建就幾乎不可能,一超六強的天下格局頓時發生改變。

在桂陵之戰中,到底哪一國獲利最大?是掠奪邯鄲資源的魏國,或是圍魏救趙的齊國,還是據守南方隔岸觀火的楚國?都不是,而是西方的秦國。

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國初立,爲了在亂世中生存,三晉結成戰略同盟,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魏國不得不向西發展。

這段時期,秦國步步後退,直到50萬秦兵被吳起擊潰,秦國徹底喪失河西,已到了滅國的邊緣。

魏武侯時期,三晉分贓不均,趙國對魏、韓極爲不滿,三國關係漸行漸遠,可此時的魏國依然強大。

到了魏惠王時期,三晉結盟的關係正式破裂,魏國的戰略方針也發生巨大改變,最明顯的標註是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梁。

桂陵之戰時魏國與趙國相爭,最後得利的爲何是秦國? 第4張

從此,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心從西方轉向了東方,安邑城一天天的衰落,河西之地的防禦級別也越來越低。

桂陵之戰時,已經是商鞅推行變法的第五個年頭,秦國的國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魏國主力面對齊、趙、宋等國時,秦國已經收復河西之地,打開了東進中原的道路,並且兵鋒直逼魏國的舊都安邑。

桂陵之戰,可以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誰是漁翁?秦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