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列女,即重義輕生、有節操的女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羣體產生的社會背景,對兩地府縣婦女的思想和行動的培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本文主要從明清旌表制度、政治經濟發展、民俗文化及兩府人口方面進行分析。隨着明清國家旌表制度的不斷髮展,旌表女性的流程、範圍不斷變化,影響着女性節烈行爲的選擇。

一、明清旌表制度發展

1.明朝旌表制度的發展

明朝政府對女性節烈行爲的重視,從其旌表制度中可以窺得。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通過旌表制度對女性行爲進行教化,以期約束女性的行爲。明朝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旌表的流程,其受到旌表的女性必須得到中央的認可,具慣常的旌表過程:鄉里呈報——地方申報——風憲官覈實上奏——朝廷旌表。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明洪武二十六年對旌表女性的流程更加細化,旌表流程變爲:地方上報——直隸府州複覈——禮部審覈後要求各級保證所報信息真實度——按察院再核——禮部奏請——朝廷旌表。明初統治者對女性旌表制度不斷嚴格,可知其非常重視旌表的真實度。且爲防止虛報旌表女性,在明成化元年規定如果有假報年齡的人,被舉報的人和負責的官員都將被治罪。這樣使得旌表流程公正性得到保障,確保旌表婦女在當地發揮榜樣作用。此外,明朝政府的“孝”是不鼓勵割肉做藥等行爲,對於這類女子不進行旌表。洪武二十七年規定:“孝道,凡割股或致傷生,臥冰或致凍死,自古不稱爲孝。若爲旌表,恐其儆效,通行禁約,不許旌表”。

2.清朝旌表制度的發展

清朝旌表在明朝基礎上繼續發展。清順治五年(1648)規定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在順治元年以後且曾經上奏的,仍然可以覈實後上報旌表。清朝亦爲保證旌表婦女的公正性,審覈程序更加嚴格,康熙年間審覈流程:管理節孝且不覈實官員--交禮部討論,其官員上司如不報--接受審議。雍正年間,做出詳細流程:地方督撫管理州縣,將旌表女子公佈城鄉--本家寫出事實--鄉鄰與族長投遞--州縣再審,督撫留案,按實記載---坊銀給本家。

清朝旌表與明朝有些不同。首先,簡化旌表婦女程序,康熙時期,節婦已經覈實上報但因病去世依然可以旌表。其次,降低旌表年限。順治年間婦女在 20歲開始守節,到四十歲就符合旌表條件。雍正年間對旌表婦女超過四十歲,守節十五年以上就可以旌表,乾隆時期節婦在年齡範圍內還會賜予“清標彤管”。雍正時期,對於沒有子侄的孝女終身未嫁進行旌表。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第2張

此外,清朝與明朝統治者一樣也擔心愚民模仿傷身救親的方式,對於割肉傷身的婦女也不再旌表之列。順治九年(1652)規定有通過割股或致傷身體、臥冰凍死的婦女,不再旌表。康熙年間(1688)再次嚴禁婦女愚孝。政府通過“不準旌表”的方式抑制婦女愚孝行爲。上述事實亦是說明,在明清時期,統治者對於這種愚孝、殉夫行爲皆是不認同。但是在民間依然存在,仍有傷身救親的被旌表的個例存在,然已非主流聲音了。此外,清朝對於殉夫輕生不提倡旌表。康熙年間禁止婦女殉夫,“王以下至於細民婦女從死之事”。雍正更是認爲節婦比烈婦更難,需要孝順姑舅,撫養幼子成才,責任更重,所以對於烈婦不予旌表,防止養成輕生的習俗。在政府旌表制度的引導下,明清時期兩府節婦人數多於烈女人數。

總體上來說,旌表流程在明清時期不斷髮展,清朝在繼承明朝的基礎上,其旌表範圍擴大化,旌表年限寬化,旌表流程嚴格化,對割股傷身及殉夫輕生女子不再旌表,究其原因,這與統治者維護國家穩定有很大的關係,表彰婦女,有利於女性積極承擔奉養父母、教育子女等責任,有利於引導社會的風尚。

二、明清兩府政治經濟與民俗文化

1.明清兩府政治經濟發展

明朝初年,爲防止農民起義破壞封建統治的穩定,統治者採取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來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比如以“農爲國本”,政府鼓勵當地農民積極開墾荒地,讓因戰亂無居所的流民回到家鄉從事農業生產。同時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爲紡織業發展提供原料來源,促進明代絲、棉紡織業發展。統治者還修建許多水利工程,明初 270 餘年,修建大型工程 2270 項,爲農業灌溉提供便利,這些措施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第3張

明初統治者還鼓勵工商業的發展,比如商稅,採取低稅政策;免除部分稅目,如農器稅、婚喪嫁娶的稅課等。還爲商人建立存放貨物的地方,促進商品流通和工商業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商業都會。比如北京是政治中心和商業都會,正定府因靠近京畿,所以在這個商業大都會輻射的範圍之內,也成爲了商販集聚的重要城市。商業都會除了北京之外,在東南沿海、運河和江南地區都有許多工商業城市興起,當時的江南蘇、鬆、杭、嘉、湖五府,都是工商業聚集的地方,因此松江府經濟發展迅速。

明中葉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器具製造不斷更新和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閩浙和北方地區有水稻種植,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稻田一畝的平均產量大概二至三石,有些地方甚至畝產量在五至六石。因農業經濟作物的種類增多,產量隨之提升,其中的桑蠶養植業發展迅速,這些都帶動了商品貨幣經濟和工商業的不斷髮展。但明朝已經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其政治統治腐敗,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明朝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相適應,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在各種複雜矛盾相互作用下,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16 世紀後期,首領努爾哈赤帶領女真族不斷壯大,17 世紀初建立後金政權,後改國號爲清。17 世紀 40 年代,清軍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進入關中,並且打敗李自成,定都北京後,南下進攻南明,最後一統天下。然而明末清初的戰亂、清初圈地、遷海政策和瘋狂殺掠,使中國經濟遭到嚴重下滑,生產力下降。經濟衰退給人民帶來痛苦,也帶給清朝統治危機,爲了緩解危機,清初統治者採取許多措施以維護統治,如降低稅賦徵收比例,實行攤丁入畝制度,解除人身束縛等。這些措施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如紡織、製糖等手工業發展,還有新興的市鎮,如佛山、漢口等,繁榮超過了明代,出現了人口爆炸性增長和經濟空前繁榮的形勢。

2.兩地府縣的民俗文化

正定府與松江府雖一北一南,但都屬於平原地帶,都有河流經過。正是兩府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條件,有利於當地農桑業的發展,當地的人民積極進行農業生產,進而形成了地域民俗文化。正定府縣“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這樣自給自足的穩定生活,也促進正定府“好尚儒學”的社會風尚的形成。松江府縣“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日以萬計,以織助耕”,通過耕種和紡織獲得穩定生活來源,使得松江府女子有“女子莊潔自好,無登山、入廟等事,井臼之餘,刺繡旨蓄,靡不精好”。隨着民俗文化的發展,大部分女性生活在封閉的農村之中,思想容易受其左右,進而影響節烈的選擇。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第4張

三、明清兩府轄縣及人口發展

1.明代兩府轄縣及人口的對比

正定府隸屬由明洪武北平布政司——永樂北直隸(京師),管轄五個州和二十七個縣,治所正定縣。松江府在明嘉靖 21 年(1542)轄華亭縣、青浦縣、上海縣,治所華亭縣。因明朝政府清查全國各地人口,其人口數據比較可靠。

從明洪武年間至萬曆六年,兩府人口都在增長,其中正定府增長 777376口。松江府增加 234464口。洪武年間,正定府比松江府多 66205口,萬曆年間,正定府比松江府多 609117口。因松江府在明洪武二十四年僅僅有一府兩縣,因此人口數量少於正定府。

2.清代兩府轄縣及人口的對比

正定府轄縣變化經過:順治年間去除阜平縣,把曲陽縣和行唐加入,康熙初年又改回,雍正二年把其所屬的五州作爲直隸州,分別管轄十七個縣。雍正十二年又把一個州和三個縣歸還。也就是雍正十二年時,正定府轄正定縣、獲鹿縣、井陘縣等 14 個縣。與明代相比,清代正定府的州縣行政單位有所減少。

明清時期,兩府列女是如何產生的? 第5張

清順治十三年(1656)到雍正二年(1724),新加入松江府的縣有婁縣、金山縣、南匯縣、奉賢縣和福泉縣,雍正八年(1730),把福泉縣歸青浦縣管轄,嘉慶十年(1805),新設川沙撫民廳(縣級)。也就是松江府地區到清代嘉慶已經包含華亭縣、上海縣、青浦縣、奉賢縣、金山縣、婁縣、南匯縣,共一府七縣,與明代相比,縣級行政單位有所增加,其所轄人口也不斷增加。

兩府人口都呈現增加趨勢。乾隆年間,正定府有 1,752,000口,相比順治時期增加 665,701口,松江府 2,277,000口,相比順治時期增加 2,067,096口,比同時期的正定府多 525,000口,至嘉慶二十五年繼續增加,松江府比正定府多出543,000口,這是前代所沒有的現象。

總結

明末清初兩府人口減少與瘟疫、戰亂有關。正定府人口減少可能與明萬曆十年發生旱災和瘟疫有關聯,明欒城縣記錄:“(萬曆)十年春三月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腫脖者,三日即死,親友不敢吊,吊遂傳染,有滅絕其門者,號爲大頭瘟”,因當時乾旱,大頭瘟流行且傳染性極強而導致人口減少。據《中國人口史》(明時期)記載明末正定府人口減少也與崇禎年間的不明疫情、鼠疫相關。據《中國人口史》(清時期)記載正定府近京畿,清兵入關大面積圈地也是人口減少的原因。松江府人口減少原因與天災頻繁、瘟疫流行、戰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