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清教師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地方儒學作爲興文重教的載體,其興盛與廢墮皆與統治階級的政策導向息息相關,然而在具體興建過程中更離不開地方官員和民間士紳百姓的努力,故而地方儒學的興建成爲了官民合作辦學的典範。然而,這種主要依靠於民間私人捐資的形式保證學校經費開支,並不十分穩定和長久,因此地方官學興廢無常。儒學教育管理,教師設置與選用,明清時期的地方儒學基本遍及全國,故而儒學教師的規模也異常龐大,人數衆多。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儒學教師的質量往往關乎儒學的教育質量,因此選好師資是辦好地方學校教育的重要條件。明清時期,對於儒學教師的選拔,中央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明清時期的儒學教師都是經過政府任命的國家正式官員,多數是由副榜舉人或考選下第的舉人及歲貢生員等人充任的,以確保師資隊伍的高素質、高質量。至於教師人數,因學校的行政級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根據明代制度的規定,各地學校“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俱設訓導,府四,州三,縣二。”雖然原則上政府對各級學校的教師人數都有所限定,然而在具體情況中各地學校教師人數又並非完全按照相應的學校類型來進行足額設置的。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第2張

如應天府和順天府學因同屬於京學,故而比一般府學多兩名訓導。而後各代也是多次變遷。入清以來,各地官學的教官設置基本沿襲明制,“各學教官,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皆設訓導佐之,員額時有栽並。”康熙三年時曾令府、州及大縣裁撤訓導一職,小縣裁教諭,而後又於十五年時複製。明代地方官學中除了府學教授爲從九品夕卜,其他各職均無品級。至清雍正時,考慮到各級教官的官職卑微,恐怕難以盡職盡責,故而加以品級,以示鼓勵,定各府儒學教授爲正七品,各州儒學學正、各縣儒學教諭均爲正八品,各府州縣儒學的訓導爲從八品。教授、學正、教諭作爲學校的正官。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第3張

其主要職責是“掌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勤惰,品評行優劣,以聽於學政。”可以理解爲學校的行政人員兼部分科目教師,而訓導作爲教官的副職,主要是負責協助教官來教導學生,從事具體的教學工作,可以理解爲純粹的教師人員。各級教官忠於職守,在“考評俸滿”以後被擢爲知縣。明清時期彰德府的各級儒學教師名額皆是按照定製而設置的。明清時對儒學教師的選用標準並不是一如既往的,而是有一定變化。基本上是從個人品行和知識能力兩個方面來進行選拔。明初洪武二年規定儒學教授、學正、教諭皆要選擇有才德和學問,並且能通曉時務的儒士擔任,訓導因其所教授內容的不同而選取標準不一。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第4張

例如負責教習禮、律、寫字的訓導要從有學行、通曉律令、諳習古今典禮、會書法的儒士中選取;負責教習樂、數、射的則要從知音律、會射弓弩、算法的儒士中選取。洪武十四年三月又下令各郡縣訪求明經老成的儒士爲訓導,洪武十五年十月,在敕諭中重申儒學教師選拔的標準,又命按察司對入學教官嚴加考選,凡不通經術者送吏部別用,凡通經術、能文章卻沉沒於下僚者,將其姓名上聞。景泰元年也曾下令歲貢生員願意就選教職的經翰林院考試合格後,授予教諭、訓導。康熙四十三年時明確規定教師一律爲正途出身,“必文學明通,方稱厥職”,定考試之法,將各屬教官通行考試。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第5張

分別具題,遵旨議準,嗣後,教職由部選後,赴撫臣考試。其考居一二三四等着令其赴任;五等令歸學習;六等革職。乾隆二十六年又規定選取“年力老成,宜課士者”另選用作各地儒學的學者、學錄。不同時期的政策雖有變化,但反映了這一時期對儒學教師選拔的基本主張,即較爲看重儒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學能力。教師的需求量如此龐大,然而伴隨着科舉制度的腐朽,合乎爲人師表的人員少之又少,故而各地儒學教師的實際選用並非都能達標,各地師資參差不齊。教師管理與考覈教師隊伍如此龐大,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才能促進教育的不斷髮展。

明清時期的教師主要職責是什麼 明清兩朝爲什麼對此那麼嚴格 第6張

明初期,中央對地方學校的控制和管理主要依賴於地方行政部門長官,規定生員入學,最初是由巡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各府州縣官管理的,其中巡察御史和按察使對學校負有一定的監督之責,而各府州縣的行政長官則是學校的直接領導,負責對教官、學生進行監督以及對學業檢查。伴隨着儒學教育與日俱下的現狀,學校管理急需改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