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邦的“三傑論”,展現出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與格局

劉邦的“三傑論”,展現出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與格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西漢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鑑卷第十一·漢紀三》記載,高帝五年,剛即皇帝位三個月有餘的劉邦,首次在洛陽南宮大宴羣臣。

廟堂擺酒,對此時的劉邦而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爲開國功勳們正在盼着封賞,等着他拿說法呢。

這事要是謀劃不好,輕者要出亂子,重則將動搖大漢帝國的根本。

劉邦的“三傑論”,展現出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與格局

在當時,雖說開國功勳們雖然已經急不可耐,但劉邦卻不能操之過急,一則封賞之事關係大漢帝國的秩序,而這個秩序尚沒有成型;二則封賞之事關係衆多人的核心利益,劉邦要做的不是將一碗水端平,而是要將一鍋滾燙的水倒出來,然後按照指定的方向流,簡而言之,這麼大的事,要先開道,先定調子,不能讓開國功勳們想當然。

廟堂大宴的氛圍很是喧鬧,喧鬧中瀰漫着開國功勳們對封侯拜官的渴求。只是,酒過三巡,當劉邦真正開口說話時,他卻隻字不提論功封賞的事,而是當衆出了一道題目。

劉邦出了怎樣的一道題目呢?

我劉邦因何能得天下?項羽又何以失去了天下?

劉邦的“三傑論”,展現出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與格局 第2張

在劉邦的帝王生涯中,這一刻很經典,更濃縮了他深不可測的廟堂權術。

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聰明人一定會選擇沉默,而站出來說話的,也一定只會去說一些走過場的恭維話。《資治通鑑》記載,席間只有高起、王陵站出來說了幾句頌揚劉邦,貶損項羽的漂亮話。

有這幾句漂亮話當臺階,對劉邦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爲他要的不是君問臣答,而是君問君答。

於是,劉邦緊跟着就說出了這一段一再被後世引錄的名言——“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人民,供應軍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但是我能用他們,這就是爲什麼我能得天下。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是他爲我所擒的原因。”

衆人聽了這“三傑論”,無不爲劉邦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格局所折服。

劉邦的“三傑論”,展現出善於用人的博大胸襟與格局 第3張

之所以說劉邦的廟堂權術深不可測,原因就在這裏,展現所謂的胸襟格局只是其表,劉邦真正想要的是折服羣臣的同時,開出他想要的道,定出他想要的調子。

這一段話是劉邦的肺腑之言,但一定不是即興之言,而是深思熟慮後的帝王決策。

既然如此,劉邦通過“三傑論”到底想開什麼道,定什麼調呢?

三傑論,前兩傑是文官,後一傑是武將,這個次序無疑是告訴衆人,大漢開國之後,政治高於軍事,文臣重過武將。即將到來的封賞一定是文臣重過武將,又或者說,武將封賞那是一定的,但封賞的標準一定比你們想象的高。

細細品來,劉邦這一問一答,真是既開了道,定了調,關鍵還給衆將潑了一盆讓他們折服的冷水。

這種談話的藝術,人格魅力中藏着利刃,不知被後世多少大人物模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