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國號唐,建元武德,建都長安。到武德七年,歷經長期的艱難戰爭,唐高祖最終收服了各地的反對勢力,統一了整個唐王朝。唐朝建立後,唐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政策,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較長期的穩定發展。

特別是唐前期,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中國的封建時代進 入了全盛時期。這些積極的因素都促使唐代的貨幣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統一階段。

一、唐代以前金銀貨幣地位的變化

1.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

早在先秦時期,金銀已經作爲貨幣使用,真正執行着貨幣的各項職能,佔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史記·平準書》載:“虞夏之幣,金爲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據此推斷黃金作爲貨幣流通始於虞、夏時期,顯然是不正確的,但是推至春秋戰國時期,則基本是符合事實的。因爲所有上述的各種貨幣,不論是金屬貨幣還是實物貨幣,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着貨幣的職能。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特別是在戰國時期,黃金作爲貨幣使用開始盛行,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而由於珠玉稀少難得,價值昂貴,不方便用於作民間的日常交易,所以事實上是黃金爲上幣。金屬貨幣黃金廣泛流通,在貨幣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絹、布與黃金保持一定的兌換比例。

2.秦始皇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黃金凌駕於珠玉、龜貝、刀、布、絹帛之上,成爲具有支配作用的主要貨幣。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即統一了貨幣制度。西漢承秦之制,仍然把黃金、銅錢作爲發償貨幣,並行使用。

名義上,黃金與銅錢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實際上,黃金是作爲主要貨幣流通的,不但一切應表現的貨幣職能大都是使用黃金,而且使用的數量還很巨大,一次用金的數量,動則數十斤、數百斤、千斤、萬斤,有時甚至多達數十萬斤。

這說明,西漢時期,貨幣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相當高的,貨幣制度表現爲事實上的金本位制。漢武帝於元狩四年,改革貨幣制度,發行了白金三品,這是三種不同形式和不同價值的銀鑄幣。

白金是銀和錫的合金鑄造的貨幣,雖有銀,但漢時銀價不高,也就是說這種貨幣的實際價值並不高,而白金被賦予的名義價值卻非常大。實際價值和名義價值的背離,使得這種新幣實行後壽命短暫,很快失敗了。

進入東漢以後,黃金數量突然減少,不但失去了上幣的資格,而且失去了貨幣的資格,事實上,黃金逐漸退出了流通領域,不再當作貨幣使用,成爲一種貴重物品。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二、唐末金銀貨幣地位的提升

1. 唐末金銀使用範圍的擴大

唐後期,一方面,銅錢短缺嚴重,不能滿足市場上的交易需求;另一方面,絹帛作爲貨幣的各種缺點充分地暴露了出來,遭到人們的排擠,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末期,貴金屬金銀逐漸進入流通領域,發揮着部分的貨幣職能。《舊唐書》卷八十《褚遂良傳》:“太宗嚐出御府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真僞。”《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六:“上又命使者多齎金帛,歷諸國市良馬。”李隱《瀟湘錄》中也記錄了唐代人用金銀購買名馬的場景。

用金帛購買書畫、良馬,貴金屬金髮揮的就是貨幣的流通手段的職能。《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會昌四年九月,官府沒收仇氏的財產,其中有大量的金銀:“仍仰中官收納家中錢物,象牙滿屋,珠寶金銀等,盡皆滿庫,錢帛疋段不知數。”

總體上看,金銀在唐代並沒有取得法定的貨幣地位。唐律規定私鑄銅錢違法,要受到懲罰,但是百姓鑄造金銀錢幣就不算犯罪,《唐律疏議·雜律》:“若私鑄金銀等錢,不通時用者不坐。”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六月,頒佈了禁止嶺北採銀的詔令,《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載:“又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於鼓鑄。銀者無益於生人。”

2. 唐末金銀兩個主要的流通區域

在唐代的內地,金銀不用於日常的商品交換,而在嶺南和西州兩個邊疆地區,金銀是主要貨幣。嶺南:即現在的兩廣和越南地區,早在南朝時期就已經流行用金銀交易,到了隋代金銀作爲貨幣使用更廣泛,《隋書·食貨志》載:“交、廣之域,全以金銀爲貨。”

《元氏長慶集》卷三十四《錢貨議狀》有載:“自嶺已南,以金銀爲貨幣。”一方面,嶺南地區開採的銀礦比較多,並且對外貿易較發達,大額交易很常見,許多外國商人不接受銅錢,只要價值高、便於攜帶的貴金屬——金銀;另一方面,外國商人購買貨物時也主要是用金銀支付,其中又以銀爲主。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西州,即現今的吐魯番,北朝到唐初,那裏由高昌王國麴氏家族統治。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相當優越,處於西域的北道要衝,中國和西方進行貿易往來的絲綢之路正是從此地經過,所以有着較爲發達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過境轉運商業,逐漸發展成爲西北邊境的一個軍事、政治和商業中心。

高昌的主要通貨是銀,有時也會有銅錢和紡織品的流通。六至七世紀,波斯國勢強盛,貿易繁榮,鑄造了大量的銀幣,河西與西域在貿易中葉使用這種銀錢,唐代貞觀年間,高昌王麴文泰斷絕西域朝貢,後被唐代大將侯君集領兵攻滅,改爲西州,仍然以金銀錢作爲主要貨幣。

三、唐代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

1.飛錢的概念

飛錢,亦稱便換,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方式。匯兌在國外產生的很早,例如在公元前九世紀巴比倫就有了類似匯票的工具,以土簡爲憑據,甲地某人規定時間,付款者爲乙地之人,有時還需支付利息。這種辦法的出現是因爲運輸大量現金非常不方便。

加之運輸途中盜賊頗多,風險很大,所以採用匯兌的辦法比較安全。到了中世紀,出於同樣的原因,歐洲的猶太人和意大利人再一次發明了匯票。與國外匯兌相比,唐代飛錢產生的原因及匯兌辦法皆有不同。

飛錢由進奏院、諸軍、諸使經營,商人把需要運往外地的見錢交給進奏院、諸軍、諸使的駐京機關,由它們發放文券,文券的一半給商人,一半傳回商人家鄉的相應機關,商人可憑券回鄉兌換見錢。

這樣一來,一方面,本來因爲處於運輸途中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退出流通領域的銅錢,可以投入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錢幣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商人運輸大量見錢的風險和不便。因此,可以認爲飛錢的經營有利於減輕銅錢缺乏的問題,並且解決了攜帶現款的不便,但不足以得出這兩者是飛錢產生的原因這一結論。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首先,最初飛錢由地方政府和部隊的駐京機構掌管,另外一些巨賈和大臣也有參與,很顯然他們是不可能爲了解決錢幣短缺的問題來經營飛錢,因此錢幣短缺只能說是飛錢產生時的一個客觀現實。其次,銅錢運輸不便這一問題不是此時才產生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之前飛錢並未出現。因此銅錢的攜帶不便也不足以解釋飛錢的產生。

2.飛錢的流通

《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四》:“貞元初,駱谷、散關禁行人以一錢出者。”貞元十年,“然而民間錢益少,繒帛價輕,州縣禁錢不出境,商賈皆絕。浙西觀察使李若初請通錢往來,而京師商賈齎錢四方貿易者,不可勝計。詔復禁之。”

由此可知禁止錢幣出境,極大地阻礙了商業的發展。而商業並未停滯,而是在不斷地發展,尤其是販茶業興起後,商人亟需運輸大量的見錢,但是政府又禁止銅錢流出,於是飛錢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產生了。因此,禁錢出境的法令和商業不斷地發展共同促成了飛錢的出現,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而非“是一種偶然經濟現象”。

飛錢這種匯兌方式,因商業的發展而產生,之後又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飛錢使用不久,即被禁止,“京兆尹裴武請禁與商賈飛錢者,庾索諸坊,,十人爲保。”《唐會要》卷八十九:“茶商等公私使換見錢,並須禁斷。”從禁止飛錢的時間可以看出,飛錢應是產生於元和初年。禁令實行一年之後,即行開禁,飛錢的禁令遭到了其經營者的反對,雖被禁止,但仍在暗中存在。

唐朝貨幣制度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飛錢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而開禁之後,飛錢的經營由中央政權的三司壟斷了起來。飛錢實行之初是不收匯費的,而由三司經營之後,需支付百分之十的費用,商人自然拒絕使用。有些地方政府藉故推脫,在商人攜帶文券要求兌現時,不即時支付,使得商人對政府信用產生懷疑,極大地妨礙了便換的進程,在史料記載中,確實存在使用飛錢交納稅收的地區,以節省運輸成本。

這一記載中,使用匯兌的方式上交賦稅是在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而飛錢是產生於元和初年,也即公元805年,這可以說明,稅款的轉移並不是飛錢產生的原因,而只是增加了一種支付稅收的方式。便換見錢,不僅商人可用,一般人也可以使用。

在唐代傳奇故事中,盜賊將文牒投入水中而不像其他財物一樣掠走,可能是因爲他不瞭解文牒的意義,也可能是因爲只有本人才可兌現,他人不可。不論爲何,這一事例可以說明飛錢、便換在唐代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結語

唐代的貨幣制度體現了“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時代特點。所謂“承上”,是指 唐代的貨幣制度基本上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傳統”,把銅錢和絹帛作爲主要的流通手段,仍然是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所謂“啓下”,是指這一時期的貨幣結構發生了變化,爲宋元時期貨幣制度的變革準備了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