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明代內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揭祕:明代內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要說明代宮廷一大奇景,那就是偷懶的皇帝一大堆了,可皇帝不作爲,也並沒有耽誤大明帝國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樣也沒耽誤這個大明帝國延續276年的國祚。

這背後實際上牽扯到一項著名的政治制度,明代內閣制。

揭祕:明代內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皇權與相權之爭的產物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前,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國已經有上千年曆史。簡單來說,每個皇帝以及每個朝代都在做一件事,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加強皇權,所謂乾綱獨斷令出一人。問題在於,當所有權力集中到中央的時候,帝國機器能否有效運轉,還要取決於兩件事,皇帝是否有能力,皇帝是否有精力

皇帝真不是好當的,工作量巨大。比如秦始皇每天要批閱的奏章竹簡有120斤之多,大約相當於5萬字以上。雍正就更辛苦了,他每天睡眠不足4個小時,主要時間當然不是用來陪甄嬛了,而是在不停批閱各地送來的奏章,13年的時間裏親筆批閱過奏章達四萬多件,每個奏摺上都會寫上雍正本人的親筆硃批,這些資料在清宮檔案裏可以查到。

有能力的皇帝,勤政一點沒有問題。怕就怕沒有能力的皇帝還總想時不時亂指揮,讓朝政朝令夕改。碰上沒能力又沒精力的皇帝,國家怎麼辦呢?所以有了宰相這個職位。

宰相可以分擔皇帝本人的工作壓力,同時,宰相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大臣們又能形成一個小集團,來制衡皇帝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或施政錯誤。這個制度設立之初的本意當然是好的,可任何權力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和擴展邊界範圍,這也使得宰相結黨在所難免,而皇帝當然不開心有人分享自己的權力。

這就是很多皇帝喜歡換宰相的原因,聽話就讓你多幹兩年,可干時間稍微一長就會廣佈黨羽,門生故吏遍佈朝廷,走路都開始飄的時候,皇帝直接會把人換掉。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想當宰相的人多的是不是嗎?

揭祕:明代內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第2張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猛人,帶一幫更猛的人把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得滿地找牙。建立明朝之後的朱元璋,最不爽的就是一幫人天天在自己耳邊聒噪,這個不能幹那個不能做。他發現朝廷結黨的風氣實在嚴重,文武官員元老貴戚各有各的代表,各有各的圈子。一個政策的推行備受各種小集團的阻礙,而且宰相的存在就像個吸鐵石,一堆大臣會爲了前程而拼命巴結依附。久而久之,自己這個皇帝的聖旨能否真正執行,還要看宰相的配合與否了。

這可讓心狠手辣暴脾氣的朱元璋極爲不爽,手底下四任宰相,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只有徐達善終,其餘三人皆因結黨貪腐和意圖謀反等罪名被下令賜死抄家。這讓朱元璋完全對宰相和宰相制度失去信心,因爲他覺得任何一個人,無論他道德多麼高尚,意志力多麼強硬,只要放在宰相這種位置,被腐化走歪路是遲早的事。

既然這樣,乾脆把宰相制度給廢了吧,其他人都信不過,老子就事必躬親。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內,批閱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每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內閣制的形成與壯大

建文四年,內閣初設的時候,職責只是爲皇帝施政提供諮詢參考,沒有實權。可畢竟天天跟皇帝走的近,於是漸漸壯大,到了明世宗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的時候,內閣的老大,首輔的權力已經是真正的宰相,內閣亦可壓制六部。

皇帝們雖然能力有高有低,有勤政有懶政,但他們都不是傻子,眼看內閣首輔的權力無限制膨脹,於是想辦法給首輔和內閣準備了個“緊箍咒”,內廷司禮監。

當時一道政令從擬定到批閱到形成聖旨頒佈天下,最重要是兩步,一個是票擬,一個是批紅。

全國各地的官員以及六部的堂官們把奏章彙集到內閣,內閣大學士們研究後提出建議,建議寫下來就叫票擬。

票擬會被送到後宮交給皇帝本人,皇帝把是否執行的批示用紅色毛筆寫在票擬上,這叫批紅。可這點事兒皇帝也懶得幹,直接交給宮裏識字的太監幹,於是有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還有司禮監最高職位,掌印太監。

於是,明代皇帝最引以爲傲的權力架構就形成了。國家大事的決策建議權是內閣,決定權在太監,互相制衡。太監一輩子只能生活在宮裏,而且不能娶妻生子,怎麼會有什麼野心。就算太監作死作的太過分,比如劉瑾、魏忠賢之類,皇帝一紙詔書把他們賜死不過是分分鐘的事。

這是一種化繁爲簡的權力思維,在明代皇帝看來,控制一個首輔,肯定比控制一羣大臣要容易。再加上一個親信太監天天不斷給內閣找茬加以制衡,我這個做皇帝即便天天不上朝,天天不看奏章也能高枕無憂。

首輔的任免權在皇帝手裏,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的任免權也在自己手裏,剩下的事,你們自己慢慢咬吧。

揭祕:明代內閣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第3張

明代皇帝真的懶嗎?

明代皇帝動不動就是幾十年不上朝,真的就是甩手掌櫃嗎?其實也不完全是。其實朝會本來就不是天天都有的,更多是一種禮儀性質的,比如接見外藩使臣或者有重大節日或典禮什麼的。皇帝根本不需要如此,他只需要不定期接見一下最重要的首輔及其他內閣成員就可以了。

當然,內閣制度無論多麼完美,都不能成爲明朝皇帝種種錯誤行爲的藉口。畢竟他們是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是君主立憲國家的皇帝或女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