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朝的“內外朝制”是什麼?揭祕“內外朝制”的產生與發展

漢朝的“內外朝制”是什麼?揭祕“內外朝制”的產生與發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制度中,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根據本國實際情況,以及前人豐厚的經驗,而不斷改進本國的官僚政治制度,在此其中,漢武帝時期創立的內外朝制度最爲出名。直到如今,依然有不少歷史學家對這項新的官僚政治制度做研究。

何爲內外朝制度呢?內朝是以皇帝親信、賓客爲主的官僚羣體,主要職能是商量決議國家大事;外朝則是以丞相爲首的九卿,以及其他官員構成的政治羣體。

不少人對此有疑問,漢武帝之前可從未有皇帝在中央的管理集權上做過文章,大多奉行前人管轄國家的理念,對於官僚政治制度多屬於傳承,少有大刀闊斧搞改革的,那麼是什麼讓漢武帝磨刀霍霍向政治制度呢?

一、“內外朝制”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背景只有兩個:地方層面、中央層面。先說地方層面,追溯起背景,就不得不提到漢朝建國的劉邦了。漢朝建立之初,國家局勢並不安穩,爲鞏固自己皇帝的權利,也爲進一步達到大一統的目的,劉邦不得不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異姓諸侯王的分封系統。

然而,隨着漢朝註定穩定,皇族權利逐漸集中,曾經那些獨立於中央管轄外的諸侯王就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劉邦和呂后使出強硬的手段,將諸侯王手中的權利一一瓦解掉,並將瓦解的勢力全部封給了劉氏宗親。

劉邦的行爲顯然並不能服衆,尤其是一再斬殺開國功臣,太過心黑。本以爲形成一家獨大的中央集權就能讓自己高枕無憂,殊不知這卻是爲國家的混亂埋下了伏筆。戰亂從未停止也並未改善,尤其是到了景帝時期,晁錯提出的削藩政策,更是直接引起吳楚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一旦全部人聯合起來對抗中央,中央統治勢必落入下風。

卸磨殺驢的做法歷朝歷代都有,但在景帝時期這套做法卻是尤爲艱難,甚至到最後差點葬送了劉氏江山。而也正是這樣慘痛的教訓和後果,成爲了懸在後世中央集權者頭頂上的一把刀。

地方層面的日子不好過,制度帶來的後果巨大,在中央層面亦是如此。漢承秦制是漢朝最初的官僚制度和行政運行體系。何爲秦制?秦朝時期,國家在行政運行體系上,制定了以丞相爲百官之首機制,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丞相對國家的各大版塊都有着決策權和建議權。

漢朝的“內外朝制”是什麼?揭祕“內外朝制”的產生與發展

相比較於皇帝掌舵國家方向的作用,丞相的權利似乎更大。皇帝可以提供一個方向,但是具體的操作和實施步驟卻是丞相最爲清楚。其實,這樣的運行機制在如今看來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衆人皆知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做到對國家大小事情都事無鉅細,幾乎是癡人說夢。然而,這僅僅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以現代的國家體制爲基礎來分析。

在古代,隨着這套機制運行的時間越來越久,皇帝的心理便會逐漸失衡,原因無他,皇帝會認爲自己手中的權利太過分散,如果丞相和自己是志同道合之人還好,但如果是一個總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皇帝就當得糟心了。

在漢武帝之前,天下是皇帝、諸侯、大臣共治的局面,這並不能從根本意義上形成皇帝理想中的皇權集中制的美好願景。

大權獨攬是每一個皇帝的目標,一言堂更是皇帝崇尚的人生信條。在這兩種政治背景下,漢武帝不得不做出改變,抓到了癥結所在,自然就要對症下藥了。

二、皇帝與丞相的權利較量

背景上來看,似乎還不足以徹底讓漢武帝下定決心從根本的政治制度着手,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下定決心大搞改革呢?皇帝和丞相的權利較量。

之前說過,在中央層面上,官僚體系的核心人物並不是皇帝而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丞相對朝中大小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決定權和建議權。人對於權利的慾望永無止境,一家獨大且沒有天敵的地位存在,讓不少丞相逐漸迷失了本心,成爲權利下的奴隸。

很難想象,原本皇帝纔是一國之主的位置,逐漸成爲被丞相牽着鼻子走的跟隨者。丞相的絕對權力在春秋末期達到了頂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例子可謂是比比皆是,諸侯國的大夫不僅以丞相馬首是瞻,實力更是可以將天子取而代之。

通常丞相纔是決定大臣生死的人,漢初祖制規定,丞相對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和郡國官有直接任命權,並對六百石到二千石的重臣有着決定性的舉薦權。這樣的祖制規定,直接從源頭上削弱了皇帝的權利,將權利直接分給了丞相一人。

一家獨大,遠比皇帝身邊出現奸佞小人更爲可怕。比如漢景帝時期,因丞相周亞夫不同意給皇后哥哥王信封侯的建議,漢景帝非但不敢訓斥周亞夫,甚至還只能順從。

漢朝的“內外朝制”是什麼?揭祕“內外朝制”的產生與發展 第2張

丞相心術正,一心爲國且有能力也就罷了,但就怕丞相心術不正,皇帝可就倒了大黴。而漢武帝就是這個倒了大黴的皇帝,此話怎講?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田蚡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丞相之一,田蚡隨意舉薦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與漢武帝想要留用一些自己看好的官員都要與田蚡商量,這兩件事情一對比,不少人第一反應是“到底誰纔是皇帝?到底誰纔是這個國家的當家人?”

漢武帝可不是位逆來順受的帝王,他的才能怎能被一國丞相所埋沒呢。加強中央集權,將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這是田蚡用自己作死的行爲給漢武帝的政治生涯中上的最重要一課。

三、內外朝制度

既然要搞改革,那麼就要將影響皇權集中的所有因素通通連根拔起。於是,漢武帝徹底建立了一個新的官僚政治制度。之所以丞相一家獨大,是因爲朝中沒有與之抗衡的力量,沒有一個對立面的鏡子,這種狀況下,丞相的初心就容易走偏。爲了改變這種局面,漢武帝在此基礎上獨立出了一個內朝。以此來牽制丞相的專斷專權。

內朝官員主要包括這三類官員:皇帝身邊的近臣,通常是服侍皇帝,並深得皇帝信任的人,皇帝賦予他們比以往更大的權利;少府官員,原本少府是掌管皇帝吃穿住行的部門,少府屬員尚書令原本也只是單純爲皇帝管理奏章文書的人,內外朝制度的出現,直接讓少府部門成爲參與重大決策的政治機構,其領頭人更被賦予處理政務、出納奏章的絕對實權掌握者;皇帝的心腹大臣,這一點不用多加解釋,自然是有着參與中樞決策的權利。

從內朝官員的組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直觀的問題,這些人的命運已經牢牢與皇帝綁在了一起,成爲明明白白的皇帝派系,打上了皇帝標籤。而他們所擁有的權利顯然就是針對丞相的實權去的。

不得不說,這套新的官僚管理制度的出現,漢武帝成爲了直接受益人。此後,漢武帝在政治上採取推恩令,並將鹽鐵及鑄幣權收歸中央;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人才市選拔上創立舉察制;軍事上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等重大成就,也都是在內外朝制度的基礎上實現的。可以說,沒有這項制度的建成,大漢國想要做到威名遠揚還有着一段不小的距離

其實,漢武帝時期丞相獨攬大權的局面,以及後續改革政治制度的做法,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論是最初的漢武帝建立內外朝官僚政治制度,還是隋唐創立三省六部制,亦或是宋朝設立樞密使、三司使,再者是明朝廢除丞相設立內閣等等,都是皇權逐漸擴大自身權力範圍的調整,也是地方權力、大臣權利逐漸向皇權集中的過程。

不過,漢武帝確實是開啓了皇帝探索君主專制制度的先河,他爲後來的皇帝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案例和典型思想,徹底打破了皇帝被丞相牽着走的局面。這一點,相信後來的皇帝都得感謝他。畢竟沒有他,想要完全地實現皇帝一言堂,還需要很久的時間。

小結:

漢武帝時期,政治的改革,直接讓丞相的位置從人人趨之若鶩的香餑餑,變爲了燙手的山芋,人人自危。54年的執政生涯,漢武帝更換過12任丞相,但卻僅有7人得以善終。在這場權利的較量中,漢武帝成爲最終的贏家,但同時這項制度也爲後續的外戚專權、宦官專權埋下了禍根。當然,話題就扯得有點遠了,單說內外朝制度的出現,也確實比之前丞相的一言堂要好上不少,至少在這一時期而言,這項制度確實爲國家的發展發揮了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