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發現時代,別名叫做新航路開闢,時間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船隊尋找着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一般認爲,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即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航海活動和對歐洲以外世界的探險,密切了世界的聯繫,使世界從此成爲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新航路開啓了真正的世界近代歷史。因此,自1996年大綱版高中歷史教材出現以來,“新航路開闢”一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一、新教材對發現澳大利亞大陸的幾個細節

現下流傳的2017年課標版部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也正是以“全球航路的開闢”作爲世界中古邁向近代的起點。對比之前幾版教材,新教材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闢”,除介紹傳統的四大航海家外,還新增了“其他航路的開闢”這一子目,介紹了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效力於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開闢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1642—1643年荷蘭的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等史實。同時,本課還配了位於墨爾本的“‘庫克船長的小屋”的插圖,對英國人庫克的航海,特別是發現澳大利亞的貢獻做了簡介。第7課“全球聯繫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所配的“16世紀的世界地圖”(此圖爲1570年比利時地圖繪製師亞伯拉罕·奧特柳斯所繪)中,已經體現當時新航路開闢的成果。但仔細觀察,卻可發現地圖底部有一塊超級大陸,這與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筆者看來,新教材這些細節是對“新航路開闢”的史實做的擴充。在這些擴充的史實中,對後世影響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澳大利亞大陸的發現。

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和最小的大陸。它東臨南太平洋,西瀕印度洋,北望印度尼西亞,南眺南極洲,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戰略位置重要。澳大利亞不僅在遠離歐洲的南半球,更孤懸於南太平洋之中,與其他所有大陸完全隔絕,今天的澳大利亞主體居民爲英國後裔,至今仍是英聯邦成員。這就使我們產生疑問,英國人乃至歐洲人是怎麼發現這塊大陸的?澳大利亞在地理大發現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其實,早有學者指出:17—18世紀澳大利亞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上僅次於哥倫布發現南北美新大陸的重大事件。但在史學界,對澳大利亞大陸發現的研究熱度遠遠比不上對哥倫布等人的研究。在2003年課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人民、人教、嶽麓三個版本的教材對此事隻字未提,所附地圖也僅標明後世所稱謂的“大洋洲”,絲毫看不出澳大利亞大陸是怎麼被發現的。而在人民版所配的地圖冊中,則把澳大利亞標註爲“新荷蘭”。

這種命名方法在那個時代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意即荷蘭人建立起來的殖民地,正如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1996年大綱版歷史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同樣也是這樣標註,還附有註釋:17世紀初,荷蘭人達到澳大利亞,後來建立殖民地。這種語焉不詳的標註及註釋讓我們更加困惑:荷蘭在澳大利亞建立了殖民地嗎?澳大利亞又是何時變成英國殖民地的?

新的部編高中歷史教材已經意識到20多年來對此問題的忽視,故對“新航路的開闢”概念進行了補充完善。但《中外歷史綱要》限於篇幅及學時,並未對澳大利亞的發現做詳細闡述。其實,澳大利亞大陸的發現,不僅僅限於塔斯曼與庫克兩個人的貢獻,其發現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本文擬對澳大利亞大陸的發現做一個全面的史實梳理,以期加深師生對新教材的理解。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澳大利亞

二、古希臘羅馬:“未知南方大陸”的想象者

關於澳大利亞的發現,最遠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古希臘羅馬在各領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典文明,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影響深遠的學者。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殖民的活躍,必然推動古希臘在地理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

隨着航海活動的活躍,古希臘人生髮了一個疑問: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那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爲地球是平的。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可能是最早認爲地球是圓形的思想家,他推算出一些關於天體圓周運動的數學法則。他的學生帕曼尼迪斯曾將這些法則運用到圓形地球表面的觀察上。此後,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地球是球體的理論漸漸爲人們所認識。與他們同一時代的天文學家克利德的攸多克索通過天文觀察確立了地球體的理論。這就引起了古希臘人的猜測:既然地球是圓的,現在北半球大陸較多,從平衡地球重量的角度來看,南半球也應有一塊大的陸地。否則地球由於失去均衡,自轉便必然出現左右搖晃的現象,而事實上地球自轉一直很穩定。由此部分學者推想:一定存在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公元150年,古羅馬時代的著名學者托勒密在其著作《地理學指南》中,繪製了一張地圖。在圖中,南半球有一塊大的陸地,這塊大陸被標註有拉丁文“Terra Australis Incognitia”,即“未知南方大陸”(直到1814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總督麥考利將“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簡化爲“Australia”一詞,沿用至今)。此後一千多年,歐洲人一直沉迷於“南方大陸”的傳說之中。新教材第7課所配的“16世紀的世界地圖”中的底部超級大陸,上面標註的文字即來源於此。澳大利亞學者理查德·內爾曾就此後歐洲人對“南方大陸”的想象心理描述到:“從字面上講,這兒的一切都是與歐洲文明相反的東西。(這是)一個有崇高的人文價值的地方,一個脫離了古老矛盾羈絆的地方,被人們視爲金山、銀山、寶山。”但當時由於受經濟條件和航海技術的限制,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航海活動主要侷限在地中海、黑海和非洲西海岸部分地區,對“未知南方大陸”只能望洋興嘆。可這種心理成爲中世紀末期以來,熱衷於“尋金熱”的西歐殖民者,不惜漂洋過海尋找他們想象中埋藏有大量金銀的“未知南方大陸”的根據之一。

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切入到澳大利亞的發現,看似漫無邊際,其實是在追本溯源。新教材的必修部分採用的是通史模式,更加註重歷史事件的脈絡及廣度。古希臘羅馬文明是歐洲古典文明的高峯,在第6、7課的教學中,將學過的古希臘羅馬在地理學上的成就運用於本課,可以讓學生更全面瞭解其輝煌成就,也便於學生釐清近代發現澳大利亞的歷史淵源,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邏輯鏈條。

1500年前後,由於歐洲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歐洲人對黃金的需求激增,正如恩格斯所言:“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在“尋金熱”的驅使下,有着強大王權支持的葡萄牙、西班牙成爲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

最先開始尋找“南方大陸”的是控制了東方商路的葡萄牙。從1519年開始,葡萄牙人多次從印尼的雅加達和馬魯古羣島出發,進入南太平洋,雖歷經艱險,但沒有什麼重大的發現。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取代葡萄牙成爲向“南方大陸”探險的主角,其中,以下幾位航海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阿爾瓦羅·德·門達納(1541—1595年)。西班牙侵佔美洲後,基於祕魯種植園主對黃金和勞動力的需求,1567年,門達納率領一支探險隊從祕魯的卡亞俄出發,向西探尋“南方大陸”。1568年2月,他們發現了一個羣島。他們用《聖經》裏所羅門遠航歸來載滿黃金的故事將這個羣島命名爲“所羅門羣島”。1595年,在門達納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宣佈所羅門羣島爲西班牙的殖民地。今天,我們翻看地圖可知,門達納發現的所羅門羣島其實離澳大利亞已經非常近,後者就在所羅門羣島不遠的西南海域。

佩德羅·費爾南德斯·基羅斯(1565—1615年),葡萄牙航海家,爲西班牙王室服務,門達納的助手。1605年,基羅斯率探險隊從祕魯出發,順利抵達一塊大的陸地,他以爲自己已發現“未知南方大陸”,欣喜若狂,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第一塊大陸是由哥倫布發現的;第二塊大陸,也就是世界上最後一塊大陸則是由我發現的。”一個半世紀後,英國航海家庫克證實,基羅斯發現的是一個面積爲1.2萬平方公里的羣島,他將其命名爲新赫布里底羣島,即現在的瓦魯阿圖。

路易斯·韋茲·德·託雷斯(?—1613年),基羅斯的助手。基羅斯發現了自以爲是“南方大陸”的新赫布里底羣島後,趕回西班牙報喜,託雷斯帶領船隊繼續探險。他意識到基羅斯發現的“大陸”其實不是大陸,而是羣島後,調轉船頭,向西北方向航行,準備返回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向當地總督報告。1606年,他穿過一條把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隔開的海峽,這條海峽就是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託雷斯海峽。從上可知,西班牙航海家們距澳大利亞其實已經非常接近,但功虧一簣,他們始終沒有踏上“南方大陸”的土地。

葡萄牙與西班牙是1500年以來新航路開闢的先驅,他們在南太平洋上苦苦尋找“南方大陸”近一個世紀,卻無功而返。此後,由於西班牙、葡萄牙的國力逐漸衰落,殖民重心分別放在美洲和亞洲,他們逐漸放棄了探尋“未知南方大陸”的活動。在教學中,若簡要介紹兩國接力似地尋找“南方大陸”的歷程,有助於學生從細節中窺見歷史大勢。其中,有幾處值得關注:一是尋找“南方大陸”的背景與1500年尋找通往亞洲新航路的背景可進行對接,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問題。二是由西葡兩國尋找“南方大陸”的出發地,可知16世紀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格局——西班牙佔據西半球,葡萄牙佔據東半球。三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西葡兩國在南太平洋上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之時,沒有繼續堅持尋找“南方大陸”?讓學生明確16世紀末西葡逐漸走向衰落的事實,進而爲荷蘭人發現“南方大陸”埋下伏筆(聯繫荷蘭何以強大等史實)。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第2張

  古希臘人

三、葡萄牙、西班牙:尋找“南方大陸”的先行者

17世紀後,“海上馬車伕”荷蘭的國力蒸蒸日上,西班牙、葡萄牙逐漸走向沒落。荷蘭依靠其強大的海洋運輸能力,掀起了尋找“南方大陸”的高潮。

走在最前列的是威廉·揚茨(1570—1630年)。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揚茨前往南太平洋探險。他從印尼的班達島出發,沿新幾內亞的南部海岸線航行,到達託雷斯海峽後轉向南行,在今澳大利亞北部的約克角半島登陸。這本應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因爲他是第一個登陸“南方大陸”的歐洲人。然而,揚茨此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還以爲這是新幾內亞的一部分:“那裏沒有什麼有益的事可做!”從此再沒有做進一步的努力。但是,其他荷蘭航海家接踵而至。如1616年,德克·哈托克到達了澳大利亞的西部的沙克灣;1623年荷蘭的一些海員到達北部的卡奔塔利亞灣;1640年代彼得·瑙依茲到達了南海岸的彼得島和保羅島。這樣,到1640年代,荷蘭人已經到達了澳大利亞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只剩下東部尚未被發現。但荷蘭人對南太平洋的探險並沒有停下來。

此後,阿培爾·塔斯曼(1603—1659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鑑於荷蘭對“南方大陸”探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荷蘭東印度公司推斷這塊大陸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而且必然蘊藏有豐富的金銀。1642年,荷蘭駐東南亞總督範迪門任命塔斯曼繼續前往南太平洋探險。10月,他從非洲的毛里求斯島起航向東南航行。11月,到達今天的塔斯馬尼亞島。接着,在穿過今天的斯托姆海灣後,繼續向東航行,發現了今天的新西蘭。1643年6月,塔斯曼回到巴達維亞,第一次遠航探險結束。在他的第二次航行中,塔斯曼從約克半島向西一直航行到西澳大利亞中部。這樣,塔斯曼完成了新教材介紹的“環航澳大利亞”。

荷蘭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基礎上,終於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他們把新大陸按當時的習慣命名爲“新荷蘭”。“新荷蘭”一詞成爲全澳大利亞的名稱。可是,新大陸卻沒有讓荷蘭政府和東印度公司滿意。16世紀以來,由於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歐洲殖民者極力追尋的是黃金和可以用來發展種植園經濟的肥沃土地,就像南美洲那樣。但是,荷蘭人到達的主要是澳大利亞的西北部,而這些區域屬熱帶沙漠和熱帶草原氣候,常年炎熱乾燥。所以在荷蘭殖民者看來,“新荷蘭”既沒有沃土良田,也沒有黃金白銀,其價值甚至比不上物產豐富的印度尼西亞。因此,荷蘭對澳大利亞的關注逐漸減低,相應的探險活動也隨之停止,對新荷蘭的殖民開發計劃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1996年大綱版教材對荷蘭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地的表述是不準確的。公正地說,真正發現澳大利亞大陸的是荷蘭人,但荷蘭並沒有在澳大利亞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也沒有把新大陸納入到新的世界體系之中。教師通過補充荷蘭發現澳大利亞的貢獻及最終結果,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明交流的角度深化理解新航路的開闢的意義:客觀上講,新航路開闢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尋找新的交通通道或“發現”新的土地,其最主要意義在於促進各文明之間的交流。顯而易見,荷蘭發現了新大陸但沒有做到這一點。而真正把澳大利亞納入近代世界體系的是英國人。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第3張

  未知的南方大陸

四、荷蘭:“南方大陸”的最早發現者

17世紀末,荷蘭的殖民地位遭到了英國的強勁挑戰,英國逐漸成爲主宰世界格局的最重要力量。在荷蘭人對澳大利亞失去興趣時,英國人開始了對這塊新大陸的探險,徹底揭開了這塊新大陸的神祕面紗。

第一個到達澳大利亞的英國人是一個大海盜——威廉·丹皮爾(1651—1715年)。丹皮爾青年時期長期在大西洋上打劫西班牙商船,後來到菲律賓。1687年,丹皮爾在菲律賓搶劫了一艘商船後,向南航行。次年1月無意之中來到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勒韋克海角。1691年,丹皮爾回到了倫敦,向英國政府報告了這次航行的見聞。英國政府對此很感興趣,就像一百多年前對待大海盜德雷克一樣,對他大加嘉獎。1699年,英國政府派他率領一支探險隊再次來到澳大利亞。他發現了今天的丹皮爾羣島,穿越了今天的丹皮爾海峽。在根據這次探險經歷寫成的《新荷蘭航行記》中,丹皮爾把澳大利亞描寫成“土地乾燥,多沙缺水,樹木不結水果和漿果的一塊荒原之地”。這種看法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對澳大利亞的印象,以至於此後近百年再也無人來澳大利亞探險。

進入18世紀後,英國加緊了對全世界的擴張,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隨着在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年)和第四次英荷戰爭(1780—1784年)中英國的勝利,英國成爲世界頭號殖民強國和海上霸主。但1776年美國獨立使英國在北美的殖民活動遭受重大挫折,遂將殖民擴張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爲豐富、市場更爲龐大的印度及東南亞等地區。爲進一步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殖民範圍,英國人重新開始了對澳大利亞的探險。

最終完成探險的是航海家詹姆斯·庫克(1728—1779年)。在庫克人生的三次偉大航行中,有兩次與尋找“南方大陸”有關。1768年,庫克船長率領探險隊從英國的普利茅斯港出發,向南航行穿越南大西洋後,繞過美洲南端的合恩角,駛向南太平洋。1769年10月,他到達新西蘭。此後,他繼續向西航行。1770年4月,庫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海灣,在這裏見到了許多奇觀和茂密繁多的植物,同行的植物學家便把這裏命名爲植物灣,就在現在的悉尼附近。這樣,英國人到達了荷蘭人沒有踏足過的澳大利亞東海岸。離開植物灣後,庫克一行繼續沿海岸北上。8月,他們來到澳大利亞最北角,到達了今天的約克角和約克羣島。在一個小島登陸後,庫克主持了升旗儀式,大英帝國的國旗第一次飄揚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同時他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宣佈澳大利亞東部爲英國領土。與之前丹皮爾和荷蘭人不同,庫克到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是平原,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總體溫暖溼潤。庫克這樣描述這塊新佔領的大陸:“在這遼闊的地方,毫無疑問,大多數穀類、各種果類和根莖類等等,都一定能夠生長茂盛……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飼料,足以飼養能夠運入的牲口而有餘。”庫克的見聞改變了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對澳大利亞的看法,這對澳大利亞納入近代文明意義重大,之後,庫克一行繼續西航。不久,他們看到西南方已經不是陸地,而是一望無際的海面。這使庫克意識到,在北邊的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之間存在着一條海峽,他以160多年前曾航行到此的西班牙人託雷斯的名字命名這條海峽爲託雷斯海峽。1771年7月,在歷經了近三年的探險後,庫克回到英國,如實地向英國政府彙報了此行的巨大成果。如前所言,古希臘羅馬時代以來對“南方大陸”的想象是基於南北半球平衡的推測,認爲南半球應該有同北半球對等大小的大陸。但庫克發現的新大陸顯然和這一古老的推測相去甚遠,許多科學家不得不承認,澳大利亞不代表傳說中的所謂“南方大陸”。同時,他們堅持認爲,真如現在所確定的那樣,那塊大陸將在更南些的地方,遲早會被發現的,從而證明他們理論推斷的準確性。那時政府決心結束這個老問題,決定組織進一步考察。1774年,英國政府派遣庫克再次赴南太平洋遠航。此行最終證明:歐洲人千年以來想象、尋找的“未知南方大陸”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澳大利亞模式的“南方大陸”。所以,史學家一般認爲,庫克是發現澳大利亞大陸的“哥倫布”。

從1519年葡萄牙開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到荷蘭人第一次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並放棄殖民,直至庫克1775年第二次澳大利亞探險結束,歐洲人終於完全揭開了南方大陸的全部面貌。178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個法案,決定把澳大利亞變成一個流放罪犯的殖民地,即海外監獄。1788年1月26日(這天后來成爲澳大利亞的國慶日),英國的第一批罪犯到達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從此,澳大利亞從原始的土著社會一步跨入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捲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在完成一系列社會轉型後,澳大利亞在1901年成爲獨立的民族國家,並逐步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由此可見,庫克雖不是第一個發現澳大利亞大陸的歐洲人,但對近代澳大利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8世紀晚期,正值英國工業革命的前夕,庫克的成就適應了此後英國工業革命的需求。教學中適時引入新教材“‘庫克船長的小屋”的插圖並進行解讀,可以凸顯庫克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理大發現時間 地理大發現影響 第4張

  哥倫布

五、英國:“南方大陸”之謎的最終解開者

王加豐教授曾對“地理大發現”的概念進行梳理。在他看來,現代歷史學中的“地理大發現”在近代早期一直被稱爲“發現”。在15和16世紀,“發現”一詞的含義,是指有計劃地去找到已確定存在的地方。遲至19世紀中葉,“發現”逐漸演變成“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指人類歷史上某個特定時間裏的發現活動,它在內容和時間上均有自己的規定性。內容上,“大發現”不僅指哥倫布等人的重大航海活動,也指這些航行的動因、歷史背景和對世界各地及世界市場的影響等;時間上,有的學者把1497—1780年間稱爲“歐洲人地理髮現的航行”時期。

在中學歷史教學界,“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開闢”這兩個概念是混用的,一般僅指1500年前後西班牙、葡萄牙對亞洲、美洲新航路的開通。縱觀前文所述,澳大利亞大陸的發現從發起國、歷史動因、歷史影響等方面與發現美洲大陸如出一轍,只不過由於因緣巧合和200多年來國際格局的變化,最終的發現由英國人完成。因此,澳大利亞新大陸的發現及其意義雖比不上1500年前後哥倫布等人的航海探險,但卻是世界近代史上“地理大發現”這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新教材糾正了此前20多年對這個概念的狹義理解,有利於學生更全面地深入分析新教材“走向整體的世界”這一單元的時代特徵,形成完整的歷史認知。有利於教師在完整的史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同時,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梳理髮現澳大利亞大陸的史實,也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領會新舊教材標題概念的細微區別。傳統上,本課一般都稱爲“新航路的開闢”,如前所言,所指比較狹隘。但新教材本課的標題爲“全球航路的開闢”,下有子目“新航路開闢的動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闢”“其他航路的開闢”。這種編排恰恰是把新航路的開闢這一概念廣義化了。

二是可以通過本課的史實梳理,幫助學生理解近代以來世界殖民格局的變化歷程。從葡萄牙開始,到英國結束,對澳大利亞的探險恰恰是近代世界大國興衰的一個例證。

三是理解歷代航海家對人類社會所做的偉大貢獻。毋庸置疑,以揚茨、塔斯曼、庫克爲代表的航海家是爲殖民擴張服務的。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探險使人類緊密地成爲了一個整體。那個時代,他們航行在茫茫大海發現陸地時的欣喜,如同我們現在仰望星空發現新的星系,他們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促進了人類各文明的交流,也激勵着人類繼續探索新的未知世界。